《登高》教学实录(一)

师: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师:那什么是登高?老师来告诉大家,登高是古人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用来祈求长寿的日子。那么同学们对杜甫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生:杜甫,字子美,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师:好,刚才同学说得对,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杜甫有哪些作品?
生:《望岳》《登高》“三吏”“三别”。
师:回答正确,“只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生:“三吏”指《石壕吏》《撞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杜甫了解的还是颇多的。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这首诗的?也就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首先请同学自己朗读诗,你认为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诗人应该是孤独的、凄凉的、悲伤的。
师:是啊,诗人是这样的心情。
师:杜甫一生经历了战乱与饥荒,常因战乱而被迫迁徙,反映唐代安史之乱以来社会的动荡不安。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杜甫携眷北行至解州暂住。公元756年,肃宗即位,饱尝离乱之苦。来年逃出长安,拜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管,被贬为华州司功。公元759年,自东都回华州,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卜西枝村置草堂,未成。饥饿多病为其一生中最穷困潦倒之时。同年十二月人蜀,至成都郊外烷花溪畔建立草堂,生活始安定。公元765年,严武卒,杜甫孤凄无依,离开草堂南下。公元766年,留滞夔州二年,作《登高》一诗,倾诉其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杜甫晚年生活穷愁潦倒,此一时期的诗作却最多,其济世雄才遭碰壁,经国济民的理想难及,渴望有为的生命在现实面前不得抒发,唯有吟诗,才能稍解其优郁悲愤的情绪,把凌云壮志化作生命的悲枪。对于杜甫来说,生命是有为的,有为的生命应该在经世济民,定国安邦的伟业中得以实现,这是杜甫一生不变的追求。
师:刚才老师已经跟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了杜甫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篇诗文吧!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诸、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夭、哀猿、清诸、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