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实录(一)

(播放舒缓音乐《琵琶曲》)
师:北方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江南的小巷,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尤其是江南的小巷更给人一种雪月风花、杏花春雨般梦幻浪漫的感觉,而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板书文题、作者)
(幻灯片演示创作背景):这首诗发表于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和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追缉而被逮捕。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人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受到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优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这首诗。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雨巷》。
(播放配乐朗诵〕
师:大家已经沉醉其中了。上节课我已经让大家预习,那么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悟?
生:比较朦胧,感觉低沉,伤感。
生:还充满了愁绪和无奈。
师:《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纷乱,如其他文人一样,不能全面地看清时世的走向,仿徨就不可避免。心性善良的他,在乱世中,更易苦闷、仿徨。江南里巷,是秀丽山水中的沧桑物象,而雨中小巷,便是流动的沧桑。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优伤、苦闷、仿徨,再次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请同学们自由朗诵一下这首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和语速。
(幻灯片演示:细雨迷蒙的小巷)
(生齐读,然后找生个别读)
师: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感官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诗人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神经”。接下来,我们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诗中的意象,体会心灵微妙的感觉。
师:作者营造出朦胧苦闷的意境用了哪些意象呢?
生:雨卷、油纸伞、篱墙、丁香、姑娘。
生:还有“我”。
师:很好。
(幻灯片演示):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姑娘、我。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分析这几个较为重要的意象。
师:首先,我们来一起走进“雨巷”(幻灯片演示:雨巷十文字板书:雨巷)。
师:同学们一定通过图片、影视资料见过雨巷,或许有的同学去过江南,那么,你们觉得诗人笔下的雨巷是怎样的呢?
生: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更是充满朦胧美。
生:我去过江南,江南多雨,恰巧见过雨中小巷,如牛毛如花针般的细雨,阴沉让人产生伤感。青砖灰瓦的巷子,色调阴冷,有一种凄楚的美。
师:很好。中国人对港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回”;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忧郁、苦闷、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