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下学期语文必修3模块考试卷及答案

福建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下学期语文必修3模块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A卷(50分)
一、基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B.虽然计算机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传统节日是一种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将往昔林林总总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记忆而生。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3分)
A.劝学(劝说) 可以横绝峨眉巅(飞越)
博学(广泛)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闻着彰(清楚) 蒙故业(继承)
开关延敌(迎战) 寻声暗问弹者谁(暗地里)
C.河内凶(荒年) 丛菊两开他日泪(往日)
兵刃既接(已经) 王无罪岁(年成)
D.吾师道也(学习) 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缘无故)
圣人无常师(固定) 六艺经传(传记)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3分)
①河内凶 ②民不加多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⑤或百步而后止 ⑥非我也,岁也 ⑦驽马十驾
⑧无可寄托者 ⑨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⑩犹且从师而问焉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③⑦⑨ D.④⑤⑥⑧⑩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青,取之于蓝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蹑足于行伍之间
D.不拘于时
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目前,科技界很关心科技投入问题,提出“科教兴国,谁兴科教”的口号,呼吁“国兴科教”。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够全面。 同时政府才能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科教。
① 所以更全面的提法应该是“科教要兴国,兴国要科教”
② 兴国真正地依靠科教,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③ 国家的含义不同
④ “科教兴国”的“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⑤ “国兴科教”的“国”,是国家政府
A.⑤④③①② B.③⑤④②①
C.①④⑤③② D.④⑤③①②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句子(16分,每一句1分)
⑴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蜀道难》)
⑵ ,环?空归夜月魂。 (《咏怀古迹》)
⑶ 丛菊两开他日泪, 。 (《秋兴八首》)
⑷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⑸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
⑹ ,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⑺ 沧海月明珠有泪, 。 (《锦瑟》)
⑻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寡人之于国也》)
⑼ 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 (《劝学》)
⑽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⑾ ,信臣精卒车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⒀ ,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三、经典名著阅读(16分)
㈠ 阅读《三国演义》1~40,回答7~8题(10分)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著内容的两项是( )( )(5分)
A.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爆发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要招募义兵抵抗黄巾军。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义,投靠刘焉,打败进犯青州的黄巾军,又出奇兵解了涿州之围,还救出被黄巾军打败的曹操,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B.袁绍是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他假意和公孙瓒联合,派公孙瓒打下冀州。但是冀州攻下之后,袁绍不但不分给公孙瓒,反倒背信弃义,乱箭射死公孙越,并派文丑去杀公孙瓒。后来公孙瓒幸遇赵云,被其救下。
C.曹操以汉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发布了讨伐董卓的檄文,十七路诸侯群起响应,刘关张兄弟三人也加入了联军。众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由孙坚任先锋,合兵向京城进军。在诸侯联军的进攻之下,董卓最后放弃了洛阳,迁都长安。
D.曹操发兵进攻刘备。张飞向刘备献计洗劫曹寨,不料被曹操识破。曹操设下埋伏,张飞中计,兵败逃往芒砀山。刘备势单力孤,全面溃败,只身突围,投奔青州城。关羽留下保护刘备妻小,死守下邳城。
E.陈琳曾为袁绍攻打曹操起草檄文。檄文历数曹家几代人的罪名,痛快淋漓。卧病在床的曹操看了檄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风病也更严重了。后来陈琳不为袁绍重用,前来投奔曹操。曹操爱其才而不计前嫌,仍委以重任。
8.“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是刘备第几次到隆中拜谒诸葛亮的情景?请叙述与之相关的情节。字数100字左右(5分)









㈡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9~10题(6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论语里仁》)
子贡问:“师与商④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⑤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⑥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注释】①适:亲近、厚待。②莫:疏远、冷淡。③比:从,靠近、亲近。④师与商:颛孙师和卜商,即子张和子夏。⑤愈:更好些。⑥狷:耿直拘谨,洁身自好的人。
9.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世间,事有定形,而无定理。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没有一定要去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去做的。
B.人的行为要以义来规范,做事情要唯义是从,只要符合义,就可以大胆去做;如果不符合义,就不要去做。
C.子张做事常有过分之处,子夏做事常有不及之处,他们俩的性格有明显的差异,都存在不足之处。
D.孔子认为,狂者有进取心,敢作敢为,狷者拘谨,洁身自好,不肯做坏事,这两类人还是可以交往的。
10.“无适”“无莫”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师(子张)、商(子夏)与狂者、狷者有相似之处吗?请简要分析。(3分)

B卷(100分)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回答11~14题(13分)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是一场及时雨,这就是在肯定这场战争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歌,回答15~16题。(6分)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中,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5.这首诗写出了“小松”怎样的特征?(2分)

16.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21题(18分)
㈠(6分,每小题3分)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 “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7.《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3分)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卢龙县就是“龙城”。
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1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㈡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9~21题(12分)
布鞋
――厉彦林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沂蒙山区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夏天还羞怯怯地光着屁股,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19.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6分)
⑴ 品味④段中画线句,说说这句话表现母亲怎样的特点。(3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⑵ 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加点的“贴”的理解。(3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
八、作文(60分)
虽然地球和月亮,有着一个不可衡量的距离,但地球能够亲睹月亮的光辉,他们有无数定期的约会。两岸的山峰,终日凝望,他们虽曾面对着长河叹息,而有时也在空间露出会心的微笑,他们似满足于永恒的遥遥相对…… (覃子豪《距离》)
22.请你根据上面材料,以“距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要求:文体特征明确,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三、经典名著阅读
(一)《三国》阅读(10分)
7.AE(A项①“涿郡”应与“青州”对调;②被黄巾军打败的是董卓而不是曹操。E项①连头风病也顿愈;②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虏,并非主动投奔。)
8.第三次。1诸葛亮正在草堂昼寝。 1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外等着,自己则拱立阶下,相候多时。1诸葛亮醒后相见,刘备请他以天下苍生为念,为其赐教。诸葛亮纵论三分天下。1刘备恳请他出山相助。诸葛亮受三顾之恩,愿出山效劳。1(第38回)
(二)《论语》阅读(6分)
9.A(“事有定形,而无定理”有误。应该是:事无定型,而有定理。)(3分)
10.“无适”“无莫”,既无可无不可,说的是在符合义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这体现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子张做事常有过分之处,有似于狂者;子夏做事常有不及之处,有似于狷者。(3分)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四、文言阅读(13分,选择题每题3分)
11.D (倍:动词,扩充一倍)
12.A (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于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13.A (B,文中 “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忌惮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14. 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每句每个点1分,句子通顺1分,共4分)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题3分)
17.D (A项对应信息区在第4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隐藏……)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C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因果关系不对;D项对应信息区在最后一段。)
18.D(A项错在“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应为“龙城飞将合用卫青、李广事”。B项应为唐时有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依据是《潜邱札记》的解说。C项错在强加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19.⑴ 表现了母亲的勤劳、细心、认真、关爱孩子。(2分)
⑵ 形象传神地表现了我对母亲关爱的感激之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布鞋。(2分)
20.不能删去。(1分)因为本段点明了文章主旨,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2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己走好人生路的决心,使文章主题进一步升华。(2分)
(如果回答“可以删去”,视其回答,酌情给分,且最高只有3分。)
七、语言运用(3分)
21.①“惊悉”改为“听说”;②“阁下”改为“您”;③“造访”改为“看望”;④“馈赠”改为“送上”。(3分,改对一个给1分,只找出未改对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