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医学奖获取教益

  诺贝尔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奖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众所周知,诺贝尔医学奖是全球荣誉最高的医学奖项。100多年来,它奖励了生物医学领域最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代表了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已成为衡量生物医学科研质量的尺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但我国诺贝尔奖仍是零的记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将越来越依赖科学进步,科学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未来诺贝尔奖的竞争程度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激烈。因此,深入分析研究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项目和获奖者的特点与经历,对于把握我国生物医学发展脉搏、确立科研方向和制定科研战略和人才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何学科、任何事物,如果失去了创造性,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诺贝尔医学奖100余年的获奖历史更是证明了这一点。诺贝尔医学奖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和权威性的奖项,其真正奥秘就在于其获奖项目富有成果的创新。其所有获奖项目可谓100余年来医学科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荟萃。
从诺贝尔医学奖1901年到1999年的获奖情况来看,创造性成果占58%之多,这充分说明了诺贝尔医学奖对创造性成果的重视(张田勘.诺贝尔医学奖的百年.科学与社会.)。获奖成果无疑是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典范,是创造性的天才表达。我国要踏进诺贝尔医学奖,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创造性成果的研究。而我国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只注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创造性成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1)“师道尊严”约束了创新;(2)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习惯;(3)青年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缺乏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借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项目表明,所有科学家的创造发明,都取决于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其创造力的核心,始终具有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我国本土科学家早日获取诺贝尔医学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加强对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就具有创造能力的优秀医学人才。
从20世纪的诺贝尔医学奖史和医学与教育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首先,应丰富他们的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开发科学创造所必须的想象力,洞察力和直觉、灵感。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和开展科研活动,努力追求善观察,敢质疑,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般情况下,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发研究者的好奇心与兴趣,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大疑则有大进”。科学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不断释疑解惑的过程。科学发现始于问题,而问题往往由怀疑产生。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科研创新的一种推动力。而我国医学界,往往受到尊师重教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导师、前人的观点只是一味的尊崇,谈不上怀疑否定。因此,对于医学界的新生代,在科学面前,在学术中,应勇于树立向前人“说不”,向导师“叫板”的科学的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