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附答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0•广州模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其主要原因包括  
①取消义务交售制 ②否定价值规律 ③管理过死、过严
④排斥商品和市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有人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用另一只脚使劲踩刹车,结果造成了苏联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迅速减速。这里的踩刹车主要指  
A.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
D.勃列日涅夫推行个人专断作风
3.2011•青岛市统考一些史学家认为,“依‘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4.苏联笑话: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乘坐火车出门。开着开着,火车突然停了。斯大林把头伸出车窗外,怒吼道:“枪毙火车司机!”可是车还是没有动。接着赫鲁晓夫说:“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车仍然没有动。勃列日涅夫说:“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②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在于突破了原有斯大林体制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三位领导人的政策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捷共在1968年公布的《行动纲领》中指出:“目前经济发展缓慢,是由于市场的作用受到歪曲,……要‘根本改变’现行的经济体制。”这表明捷共  
①批评了斯大林模式 ②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③改革是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的积极作用 ④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创作的一幅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图中的牙医是指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7.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改革的共同点是  
A.起因源于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B.为了避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
C.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半途而废

8.2011•苏州高三调研考试观察右图未完成的漫画。如果作者意欲反映20世纪50~90年代初期的世界格局。那么,打问号那只手的袖口上应当佩戴下列哪面国旗  

9.2011•江苏徐州高三调研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
A.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 B.进行产业更新换代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10.严重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
①人口膨胀 ②环境恶化 ③民族矛盾复杂 ④宗教矛盾纷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的最主要表现是  
A.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亚洲地区经济实现腾飞,成为国际重要的经济力量
C.亚洲国家实现工业化
D.结成亚洲范围的地区经济集团并发挥积极作用
12.西亚产油国改变单一经济结构的主要方法是  
①打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 ②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③发展石油化工及轻工业 ④改善农业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
材料二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和平,都与美国安全利益有关。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
材料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和材料三,说明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杜鲁门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10分
2杜鲁门和尼克松基于自己的外交政策,在亚洲各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讨论的内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剧院里灯火辉煌,主席台上挂着大幅的苏联地图。报告人每提到一项建设工程,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等到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经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一千多个迷人的亮点闪烁着。
――《大国崛起》解说词
1913~1932年苏联经济发展情况表
产品项目1913年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煤万吨2 9103 5506 400
石油万吨9201 1602 100
生铁万吨420338616
钢万吨420430592
汽车万辆0.072.93
拖拉机万台0.134.89
铁路万千米5.857.698.18
棉织品亿米25.8226.7826.94
材料二 1968~1969年杜布切克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主席、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议会主席。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展了旨在创立一个新的、十分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运动;在对外政策上主张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和国际主义团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苏联的关系,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积极地实行和平共处政策。
――《杜布切克传》
材料三 2008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出席大会。
1结合材料一概述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突出成就及不足之处。4分
2材料二中杜布切克在执政期间进行的改革反映了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哪些弊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杜布切克提出了怎样的改革方案。结果如何?8分
31978~2008年三十年中,中国进行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果?10分
答案与解析
1.解析: ①发生于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时,到1958年完全取消。它把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引进苏联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来,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B
2.解析: 做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踩刹车”是指其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或政策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在这四个选项中,C项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A、B、D三项中A项是最根本的。
答案: A
3.解析: 本题为客观评价型选择题。依“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评价,应选D项,且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等原因,改革最终失败,但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答案: D
4.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判断问题的能力。出现的第一种现象说明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上缺乏动力和活力,政治上个人独断专行,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在于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苏联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于是可以排除②④。
答案: A
5.解析: 《行动纲领》是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故排除④。
答案: A
6.解析: 漫画讽刺了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失败。漫画中牙医赫鲁晓夫手持大钳子要拔掉病人卡斯特罗满嘴的“导弹牙齿”,还没下手自己已经先心疼了。
答案: B
7.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类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共同点在于变革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突出特点是逐步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 C
8.解析: 20世纪50~90年代初期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而在图中右侧的一只手的袖口上标着苏联的镰刀锤子国旗,由此判断另一只手只能是代表美国,而图中美国的国旗是A。
答案: A
9.解析: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韩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因此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D项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答案: D
10.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印度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等复杂诸多因素,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11.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亚洲经济发展的理解,亚洲地区经济实现腾飞,成为国际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全球化进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答案: B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审题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改变单一经济结构的方法,而①②是发展产油国经济,改善国际地位的方法,是强化石油经济的地位,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13.解析: 本题围绕美国的对外政策选取材料,第1问应结合材料综合分析尼克松和杜鲁门外交政策的不同及原因。第2问要注意“在亚洲各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应归纳概括。
答案: 1杜鲁门要美国负起“领导世界”的全部责任,在全世界到处扩张势力;而尼克松则主张美国只担负部分责任,有重点地扩张势力。
原因: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争夺霸权中处于进攻态势,而尼克松上任时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相对下降,不得不在争霸中转攻为守。10分
2杜鲁门:美国独占日本;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拒不承认新中国;发动侵朝战争。尼克松:从越南撤军;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关系正常化。8分
14.解析: 改革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一,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处国际环境不同等,这些改革有成有败。
答案: 1成就: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为苏联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不足:轻工业发展较慢,对农业不够重视,出现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的现象。4分
2弊端:经济上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企业经营缺乏活力;政治上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等。方案: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则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结果:出现“布拉格之春”,后来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因此中断。8分
3改革: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近年又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成果:农业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