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中学2015届高三上历史期中试题(含答案)

拉萨中学2015届高三上历史期中试题(含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21.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22.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指(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23.“克利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
24.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25.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为解决“其专在上”的弊端,英国创新的一种政治体制是(  )
A.三权分立体制 B.民主共和体制  
C.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26.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道路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27.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 B.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C.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8.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这段文字应出自(  )
A.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92年“九二共识”
30.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31.“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32.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33.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年)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的推行。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C.明代商人地位提高 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
34.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正意思是美洲的发现(  )
A.促进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导致欧洲封建主义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C.导致了东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 D.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会合交融
35.下图反映了西欧某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该国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36.“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37.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8.下图中一位中国人划着写有“中华货”“中国出品”
“中国自造土产”的小船,在“泊来货”的汪洋大海上前行。
该图(  )
A.揭露了列强武装侵华的恶劣行径
B.表明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C.说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D.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39.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40.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1.图片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



A.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 B.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
42.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反映了(  )
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③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④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3.“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
A.中苏关系恶化 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44.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45.“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46.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获通过,该法案规定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到1937年,19家私营电力公司被迫将全部设备售给该局,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B.美国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C.发展电力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D.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立法权
47.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与赫鲁晓夫有关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48.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9.下面是三大区域集团的情况,下列有关结论不准确的是(  )

名称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建立时间1989年1993年1994年
A.欧盟合作程度最高      B.都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C.具有地缘经济特征     D.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
50.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
史实推论选项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B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C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题20分,第2题20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以欧洲为主战场,但同时也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2分)有哪些外在的客观有利条件?(3分)这种局面对中国当时的政治与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据材料三回答,为何这场战争“也是一个开端”?(3分)


(3)请你评价中国参加“这场战争”的利弊得失。(6分,各答出一点即可)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现代分册》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2分)其“新”在哪里?(3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3分)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4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12345678910
选项BABDDABCC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选项CBABCAACCB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选项DBDCCACACD










(2)一战促进了世界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开启了亚、非、拉民族的新时代。(3分)
(3)利:一战使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认识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与文化,寻求多元化的救国道路,如社会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维护中国的某些主权。(3分,答出一点即可)
弊:参战给中国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日本乘机扩大了对华侵略等。(3分,答出一点即可)


32.(1)罗斯福新政。(2分)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3分)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分)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分)
(3)背景:美: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