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试题(有参考答案)

人民版历史高三单元测试66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秦国完成统一是在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359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56年
2、秦朝中央机构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①处理全国军务 ②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③负责监察百官 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秦统一后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4、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是采纳
A、韩非的建议 B、蒙恬的建议 C、李斯的建议 D、商鞅的建议
5、下列关于秦统一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战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B、人民厌恶长期战争,渴望和平,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创造了条件
D、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
6、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
①郡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批准任免 ②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郡县的主要官吏各有分工、互相牵制 ④加强对各级官吏的考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秦始皇个性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8、下列说法不符合唐太宗的是
A、善于纳谏 B、重用贤能 C、轻徭薄赋 D、唐由盛转衰
9、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大量增加C、阶级矛盾缓和D、国家政权巩固
10、唐太宗开放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在
①虽然打败了东突厥,但封其首领为大将军,妥善安置其部将和民众 ②与吐蕃和亲 ③打败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 ④善于用人和纳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唐太宗具有很强的自我批判精神,表现在
①以魏征为镜,借以观身 ②用“君舟民水”的语言提醒自己 ③时常记住自己的过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2、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上述引文表明他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C、解决百姓的温饱 D、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
13、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14、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并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D、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15、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中俄双方同意停战 B、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C、中俄两国西北部边界问题 D、蒙古的归属问题
16、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封建统治者积极组织反对侵略,同时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
B、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C、西方军事力量不如我国强大
D、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7、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的立场是
A、平等协商 B、互不相让 C、互相指责 D、你争我夺
18、康熙帝能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客观条件是
A、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 B、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政局稳定
C、台湾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祖国的活动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D、康熙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发达
19、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0、“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D、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以上两则材料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1)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⑵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三、问答题
23、怎样评价秦始皇。


24、康熙初年,面临哪些内部与外部的“民族”问题?评述清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所起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ABACABDDDD
11121314151617181920
DBCDBAACDD
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对秦朝所设中央官职职权的再认再现能力。回答本题可根据自己对主干历史知识的记忆,采用排除法。秦朝中央设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权分别是: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事。由此排除①④。正确答案选B
20、本题属于因果关系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题中有“根本”二字的要注意两点①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②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本题问的是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A、C二项是具体原因,B是表现。正确答案应选D项。
二、材料解析题
21.、(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说明:写出暴政具体表现即可);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说明:意思相近者亦可)
解析:(1)问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之后,即可作答。(2)问考查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能认为郡县制导致了秦的灭亡,要全面而正确地分析王朝兴衰的原因,找出规律。

22、(1)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三、问答题
23、、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
24、(1)内部:①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使闽粤江浙沿海连成一片,以此来强固东南海上防务。从此,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③平叛噶尔丹,清政府从此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2)外部: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又方在平等谈判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平等到条约。它为边境人民赢得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宁的环境,更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属中国领土。
解析:本题考查康熙时期面临的内部分裂和外部沙俄入侵的史实,第一问要求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第二问要求对解决问题的各项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逐条分析,能力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