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一轮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附解析)

2015高考历史一轮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附解析)

课时•考点梯度练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  )
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
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答案 C
解析 历史遗存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佐证材料;A、B、D三项均带有主观色彩。
2.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答案 C
解析 从战国时期铁农具占铁器的绝大部分,可知当时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A项开始于春秋时期,B、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故选C项。
3.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商品流通不畅 D.传统手工业产量不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选择A项。
4.《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 ,仃(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 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答案 A
解析 “ ”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人们重视家畜饲养业。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
6.2013年7月16日-人民网:“5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答案 C
解析 活字印刷出现于宋元时期,与唐玄奘生活的唐初时间不符。
7.中国经济网2013年7月26日:“在法国人眼中,中国文明的象征是动态的变化的,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信息不能表明(  )
A.中国自然经济长期未能突破
B.东西方贸易交流不断
C.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居于入超地位
答案 D
解析 直至近代初期西方向中国大规模走私输入鸦片之前,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多居于出超地位,故选D。
8.如果你从2013年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 150多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越窑的青瓷 ④从事瓷器出口工作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唐代的商业区“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需在专门的区域贸易,故②说法不准确。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
10.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A项材料信息中未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
11.下图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答案 B
解析 观察图片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12.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答案 A
解析 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是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两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属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3)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
(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
答案 (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属实或不属实。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
(3)同意者讲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不同意者举理由: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
(4)中国富有,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闭关锁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解题关键是对小农经济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本题的难点是对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理解,把握亚当•斯密的观点:法律和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不同。材料二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3)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确保赋役和地租的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割裂农工商业的联系,阻碍农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