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历史一轮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附解析)

2015高三历史一轮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附解析)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由于这些决议的成立及其实施,国民党一党独裁制度即开始破坏,在全国范围开始了国家民主化。这就将巩固国内和平,使我们党及我党所创立的军队和解放区走上合法化。这是中国民主革命一次伟大胜利。”(引自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材料中所指的“决议”出自(  )
A.《双十协定》 B.《政治协商会议决议》
C.《国内和平协定》 D.《共同纲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合作达成协议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1946年2月是抗战胜利后,针对军队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提议应该是1946年初政协决议。故选B。
2.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机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1954年一届人大及宪法。A项人大制度并非各级人大都实行海选;B项新中国成立使人民开始当家作主;D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选C,一届人大主要功绩是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答案 B
解析 “民族自决权”、“民族大家庭”等信息是关键,只有B项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此相关。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确立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中保持了连贯性,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答案 C
解析 由“连贯性”和“‘文革’时期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可知C项正确。
5.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 C
解析 根据外国记者“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的描述可知应该实行的是直接选举领导人的方式,因此选C。
6.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体现了少年们的反抗精神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来看应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现象。“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7. 回归后,“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此外,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能使香港顺利回归的条件有(  )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 
④邓小平的外交才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指的是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故③与史实不符。①②④都是能使香港顺利回归的条件,故选A。
8.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
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即可排除B、C、D三项,选A。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所指时间“1949年”,据此可排除A、C两项;1949~1954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代行人大的职权,D项无法体现,可排除;材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故B项正确。
10.《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聚居”等是我国具体国情,故选B。其他选项材料体现不明显。
11.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线。有人说:织“围脖”燃起了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草根网民聚合而成的强大力量得以体现。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B.强调人们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积极性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现象的实质在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
答案 D
解析 微博热议政治的现象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选项中A“唯一途径”错误,B“只有”错误,C“直接推动”错误。
12.以下是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以后,大陆主要省市、地区对台贸易增长率统计示意图(单位:%)。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民间团体协作交流对经贸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B.地缘关系是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决定因素
C.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两岸经贸发展的关键
D.民意基础、平等协商是两岸经贸发展的条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图表信息表明,两岸贸易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而两岸直接“三通”是海峡两岸民心所向、平等协商的结果。故A、B、C三项结论均与题意不符。
13.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这一进程的有力推动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并向选举他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1945年9月27日《新华日报》)
材料二 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材料三

  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 十一届三中全 选举村民委员会
会以来制定的
有关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所说的“自由民主的中国”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做的努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新中国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 (1)基本内涵:政府由普选产生;以三民主义和民有、民治、民享为原则;以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为特征;以独立、团结、统一与合作为外交目的。
所做的努力: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定和平民主建国方针;促成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倡导以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作为方针的和平建国的途径;领导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解析 回答第(1)问“内涵”时,关键是要阅读与获取材料信息;回答“努力”时需要调动所学知识,注意表述的概括性。第(2)问,可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三幅图片及说明文字等有效信息,可依次得出“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结论。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2010年9月11日在北京召开。经海峡两岸学者研讨,认为《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因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本来要到拉萨参加庆祝大会,到了成都后因故未能成行。由中央代表团团长谢富治在大会上讲话,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祝贺。张国华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作报告,总结了在西藏15年来的工作。阿沛•阿旺晋美作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工作报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峡两岸学者认证《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的主要用意,分析其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的意义。
(4)中国中央政府针对台湾和西藏实施的政策或制度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 (1)主要用意:确认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主要影响: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共识的形成;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2)主要原因: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两岸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两岸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地区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3)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有利于调动西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民族区域自治。第(1)问注意这本书中的关键内容,即注意“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这句话,意图明显。其影响可从中日之争、“海峡两岸学者研讨”的角度分析。第(2)问从材料二来看,主要从经济方面来分析原因,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其他方面。第(3)(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