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儿熟了说课稿

杏儿熟了说课稿
课文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与杏儿相关的两件事(数杏儿、分杏儿),歌颂了奶奶的美好心灵,反映了纯朴的乡情。课文所写的两件事,表面上看似不相关,其实正是奶奶爱孙子到爱邻家小孩,进而爱乡亲的心灵的层层剖解,所以第一件事是后一件事的铺垫。教学中可以把第二件事作为重点。
学情简析
目前,学生们都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多数学生能在朗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并根据不同的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经过上面一个单元的复述课文的训练,多数学生可以复述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按提示、提纲或提供的词语、写作线索等,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详细复述。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可以简单地复述课文部分内容。
此外,学生的提问和探究意识,想象能力等都在逐步增强,会根据课文内容主动提问,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识本课生字6个,积累有关词语。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将这8个生字分散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
目标二: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并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句子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与人分享好东西时的心情,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积累下来。
目标三:创设情景进行说的练习,学生们可以说杏儿,说奶奶、说文中的“我”,也可以夸夸刚才在吃杏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愿意分享的同学。
目标四:本课的复述,要求复述第二件事情。第二件事虽然文字不怎么多,但是内容比较复杂,要帮助学生整理一下思路后再进行复述。
教学设计
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一、朗读指导,体会感情:
学生在自读中发挥主动性,能基本读懂课文,教师要借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并适时地加入朗读指导,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学习,培养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多次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反馈交流后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人人参予到学习中来。另外,我还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请学生到文中找找奶奶是如何对小伙伴们的句子,以此来了解奶奶,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三、发挥想象,读写结合: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重要的还是让他们走近课文人物。于是我设计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你是小淘气,或是和小淘气一起去偷杏儿的小伙伴的其中之一,现在当你看到奶奶颤颤巍巍的打杏子的样子,你最想说什么?这一题目的设计,让学生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教授方法,复述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复述课文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趣,更为了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锻炼,这里给出了三个提示,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内容和复述的思路,让学生掌握方法,使复述课文变得生动,简单,激发了学生复述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杏儿熟了》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奶奶的三次微笑,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奶奶的第三次微笑这一环节时,奶奶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不应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奶奶微笑的与众不同之处,体会出奶奶笑声中饱含的宽容,笑声中饱含的幸福,从而实实在在地感受奶奶微笑地独特魅力。


关于训练材料
一、比一比,组词:
橙( ) 喂( ) 揉( ) 馋( )
澄( ) 偎( ) 柔( ) 晚( )
一、复述课文中的第二件事给你的好朋友听。
三、照样子写词语(至少各写两个)。
1、绿油油: 、 、
2、明明白白: 、 、
3、学习学习: 、 、
4、描写表情的词语: 、 、
四、读短文,做做练习:

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总是让他画鸡蛋,画了一只又让他画一只。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老师,您天天要我画鸡蛋,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鸡蛋当中,没有两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就是一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的技巧,要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2、从文中找出词语的反义词:
复杂( ) 困难( )
生疏( ) 错误( )
3、填空:
(1)文章中的“眼力”指: ( )。
(2)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 ( ) ,他认为( )。
把课文中的这句话摘录下来
这句是( )。
(3)第一句讲达.芬奇认为 ( )是错的。第二,三两句讲老师告诉达,芬奇画鸡蛋并不简单的两个原因。第四句讲老师告诉达.芬奇,(                      )。
4、你能用一两句话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眼中的鸡蛋吗?



探究实践活动
若干年之后的一个夏夜的晚上,星光灿烂,小淘淘等当初的小伙伴齐聚在杏树下,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动笔写一写。
案例片断
学习课文5—8自然段,感悟奶奶的慈祥、善良。
师:杏儿熟了,小伙伴多么想吃杏儿;奶奶多么高兴、多么慈祥、多么想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课文的第5、6、7、8小节就集中写了这个内容,老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读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两个内容具体说一说,好吗?
(学习自由读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
生:小伙伴多么想吃杏儿,他们爬杏树,但是摔了下来。
师:还有哪个组交流的第一个内容?
生:小伙伴多么希望能吃到那么香甜的杏儿,可是,他们怕奶奶不给他们,就悄悄地爬上树去摘杏儿。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你眼中的奶奶是怎么样的人呢?
生:奶奶很慈祥,她满足了小伙伴们吃杏儿的愿望。
生:奶奶很慈祥,不仅不怪他们爬树,还给他们吃杏。
师:对,奶奶不但不责备,还给他们吃杏儿。(师边板书,边说:小伙伴是多么想吃到杏儿,奶奶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使他们尝到了杏儿。)
生:老师,我虽然被奶奶的慈爱感动,但我觉得奶奶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师:为什么?
生:小淘气偷杏是不对的,奶奶为什么不批评他还给他杏儿吃,这不是让小淘气忽视自己的错误了吗?
生:是啊,小时候养成坏习惯,长大了就改不掉了。
师:那么奶奶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呢?(抓住时机,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交流:
生1:我组认为奶奶的做法是对的,既照顾了小淘气的自尊心,又解了小淘气的馋嘴,是个好奶奶。
生2:我组认为奶奶的做法放纵了小淘气,这样会延长甚至扩大小淘气的错误,奶奶的做法很不对。
生3:我组认为奶奶的做法既合理又不合理,理由是前面两组的理由都合理。
生4:我组认为争论毫无意义,因为课本说的就是正确的。
…… ……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是否可以达成共识呢?
生:我们要理解奶奶的善心,不要谴责奶奶,作为像小淘气一样的孩子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为了一时的快乐而做出令人不高兴的事。
(掌声……)
读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精神的“千盅粟”,发现心灵的“黄金屋”,发现生命的“颜如玉”。有时候读书如看山,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课文,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感觉。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在语文的大课堂上,没有唯一,无需千人一腔。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陶老在《创造宣言》中表达了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毕生追求:“创造之神!你回来了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成长。”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说,善于想,能言人不能言,说尽方休,坦率表白,流露真我。
学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说要说的话,这是我们多么期盼的啊!回归本色,不刻意揣摩老师的用意,不刻意迎合老师的胃口,不刻意挑选华丽的辞藻……一切,由自然而成,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挑战的过程,先进去再出来,出来后,再得以提升。
上述案例中,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又在自我的思辩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在平等而又真实的交流中尝到了参与的甜头。课堂教学就成了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