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汉语言文学

  • new【汉语言文学】   文学语言论(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在文学语言观上,古典的“载体”说和现代的“本体”说都有片面性。文学语言既是文学的工具,又是文学的对象。作家感受到言不尽意的痛苦,追求“言外之意”是解除这种痛苦的一个策略。文学的幻象应该真实而新鲜,与此相对应,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是“内指性”、“

  • new【汉语言文学】   “汉字需要再认识”--谈安子介的汉字研究(一) 2024-07-01

    随着西学东渐引起的国人关于汉字是非功过的争论,已延续一个多世纪了;在五四新文化浪潮中出现的汉字拉丁化运动,至今也有70来年。或许与自己读书“不求甚解”有关,数十年来对教科书上所说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拼音文字这西方文字进化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东方的汉

  • new【汉语言文学】   汉字规范化的历史和意义(一) 2024-07-01

    0.20 导语 “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摘自《国务院

  • new【汉语言文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汉字的知觉分离影响的研究(一) 2024-07-01

    1 前言整体与部分在知觉中的作用是知觉心理学中争论最多的问题。究竟是整体的加工先于部分,还是部分首先被加工,然后再综合成我们所意识到的整体?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心理学的许多方面。例如,在字词识别中,我们首先知觉的是整个词,还是首先加工字母(笔画或词

  • new【汉语言文学】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一) 2024-07-01

    提要:本文认为文艺美学在中国包含二个方面,是一种理论话语,一种学术建构,一种文化现象话语形式受到学科逻辑和文化逻辑相互纠缠的结果,二者的矛盾造成文艺美学从产生到现在的话语现象。从而可以理解文艺美学虽然在逻辑上矛盾重重而在学术上仍然十分活跃。 关键词:

  • new【汉语言文学】   象形.表意.抽象--关于汉字艺术素质问题的再思考(一) 2024-07-01

    在现代书法理论中,关于汉字的艺术素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哲学美学界的宿儒和书学界的俊彦已经提出了许多卓见,为我们积累了深厚的理论资源。笔者因为书史教学的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阅读了一些文章,经过消化、思考,感到它仍有探讨的余地,于是不揣谫陋,草

  • new【汉语言文学】   报告文学写作思路漫谈(一) 2024-07-01

    一、报告文学概述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 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 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

  • new【汉语言文学】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与互文性(一) 2024-07-01

    论文摘要:汉语修辞格“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简单地认作“互文”。虽然两者在语言科

  • new【汉语言文学】   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一) 2024-07-01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

  • new【汉语言文学】   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浅议(一) 2024-07-01

    内容摘要: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 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

  • new【汉语言文学】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一) 2024-07-01

    古殿青灯旁的一枝寒梅――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描写了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和灵魂,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

  • new【汉语言文学】   牛汉:新诗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一) 2024-07-01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诗歌牛汉   论文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在诗歌研究领域中一股牛汉研究热正在形成。这是由于牛汉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人品与诗品达到完美统一的诗人,是由于牛汉有一种大气魄,他的刚正不阿与勇于抗争为中国树立了一种精神榜样,还由于他始终葆

  • new【汉语言文学】   “语义语法”说略(一) 2024-07-01

    “形式语法”以形式化为标志,“功能语法”以功能作用为标志,这些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语法理论,当然在跟汉语研究结合以后,已经或多或少带有某些中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它吸收了传统语法、描写语法,以及格语法、认知语法的合理因素,

  • new【汉语言文学】   论汉语言文学在国外的发展 2024-07-01

    文学在国外登堂入室,成为本国学术的一部分,得益及体现于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其一,学者的专门化。“从前欧洲研究东方学的人,大半是‘海关上的客卿’、‘外交机关的通事翻译’或‘传教师’出身,本人既不是严格的科学家,也不是素来即有志研究东方学问,所以他们初期的著作,

  • new【汉语言文学】   用先进的当代思想去研究古典文学(一) 2024-07-01

    论文关键词:真善美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先进思想   论文摘要:学术研究在求“真”求“善”,文学则在此基础上求“美”。研究古典文学,主要在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素质,使之更崇高、纯洁、美好,所以,不能对古典文学只作纯文学的研究。古典文学的“用”不是实用主义的“用”,研究

  • new【汉语言文学】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从汉字发展到现阶段的结果来看,一般认为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因此,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是汉文字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从汉字演变的结果入手对汉字进行静态的观察和描写,与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对汉字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分析不同,从中看

  • new【汉语言文学】   汉语口语修辞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解析(一) 2024-07-01

    论文关键词:21语修辞;汉民族;文化信息;思维;心理;风俗   论文摘要:言语修辞活动中,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12语修辞活动中折射出汉民族具象、整体、联想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含蓄

  • new【汉语言文学】   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美联系(一) 2024-07-01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延座讲话》)发表49周年了。今天,重温《延座讲话》对于我们澄清前一个时期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搞乱了的文艺与政治关系,以便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美联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

  • new【汉语言文学】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一) 2024-07-01

    【摘 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仅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论诗作,名篇纷呈,争奇斗丽。其中无数的优秀篇章,至今脍炙人口,具有广泛而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 new【汉语言文学】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的异同(一) 2024-07-01

    摘要:文章通过对网络符号和中国手语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形成特点及原因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运用了象形、会意法创造符号,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等,进而预测了两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符号 中国手语 象形 会意 形象思维      网络符号是指网民在网

  • new【汉语言文学】   “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一) 2024-07-01

    〔摘 要〕 本文重点论述话语标记语“总之”的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根据“总之”在句中的位置和关系,我们将其划分为七种语义关系,即推论关系、强化关系、目的关系、解说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和假设关系。并且归纳出其四种语用功能:推导性标记语、强调性标记语

  • new【汉语言文学】   《三国志》古写本残卷中值得注意的异文(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跟传世的刻印本《三国志》比较,20世纪出土的六种《三国志》古写本残卷,字数虽然不及传世本的百分之一,但其中拥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异文,有的异文至今鲜为人知。从文化史、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角度对此展开专题讨论与综合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 要

  • new【汉语言文学】   浅析汉语语气副词的分类(一) 2024-07-01

    【摘要】汉语语气副词与日语陈述副词一样,能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因此两类词在分类方面也存在一致性,即两类词中,都有表示请求、命令、希望、疑问、否定、概述、确信、比喻、感叹和条件的语气,因此文章借鉴日语陈述副词的分类方法,对汉语语气副词作尝试

  • new【汉语言文学】   引进流行风 复习修辞格(一) 2024-07-01

    流行歌曲以其浅浅的歌词、浓浓的情感、深深的哲理使得许多学生如痴如醉。既然学生如此钟情,笔者在复习修辞时就大胆地把流行歌曲引进了课堂。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学习修辞的目的不仅仅是辨认,更重要的是指导语言实践。学生应能判断辞格使用是否得当,辨其优劣,进而运用辞

  • new【汉语言文学】   理论的批评化――在走向批评理论中重构兴辞诗学(一) 2024-07-01

    <>关键字:批评理论 兴辞诗学 近来有关文学理论发展取向的争论,在一定范围内不无道理地聚焦在是要“文学研究”还是要“文化研究”这一非此即彼的选择上,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在我看来,另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这就是文学理论的存在方式本身的转变,即文学理论

  • new【汉语言文学】   浅析语言学中排斥形式并不是有效的研究方法(一) 2024-07-01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语言学;申小龙;奈达;形式   论文摘要:“全面认同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申小龙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特别重视“意合”,也就是特别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而对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持否定态度,基本排斥以《马氏文通》为代表的对现代汉语的形式的分

  • new【汉语言文学】   元朝史家编修汉文西夏史籍功过述略(一) 2024-07-01

    1205年,蒙古杰出首领铁木真以西夏收纳蒙古仇人为借口,发动了对西夏的第一次进攻。《元史》卷1《太祖纪》载:“岁乙丑,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而还。”从此,拉开了蒙元帝国吞并西夏王朝的序幕。经过长达22年的征讨,1227年,蒙古大军第六

  • new【汉语言文学】   浅析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多主题表达(一) 2024-07-01

    [摘 要] 关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主题,一直存在着较多的争议。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该诗,旨在揭示该诗多主题的特点。笔者认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既是诗人对失恋感伤情绪的深情咏叹,又是诗人对孤苦生存境遇的有力揭示,更是诗人对人类生

  • new【汉语言文学】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 2024-07-01

    作为科学的语法学的一部分,汉语的词类研究是从《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开始的。《文通》词类理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实际影响极深,然而它又是人们指责马氏“机械模仿”的重要证据。80年代以来在语法科学总体迅猛发展的“盛世”,词法学方面,历史却出现了与30年代极

  • new【汉语言文学】   关于语用预设作用探讨(一) 2024-07-01

    论文关键词: 语用学 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  论文摘要: 话语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这个过程显然是不够的,而语用学则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角度,因为语用学研究的是交际双方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话语交流。本文从语用学里的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