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圆的周长》说课稿

六年级《圆的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圆”的第四节内容。“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是以小学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为认知基础的,是小学中“圆的认识”的内容的深化,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圆的面积、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周率和圆周长公式的探究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探究过程
四.说教法和教学手段
1.本节课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学法
1.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带学具,动手操作实验,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2.学具有:圆形物体,绳子,直尺,两把三角尺。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学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只蚂蚁分别绕正方形和圆形跑一圈,猜猜那只蚂蚁跑的路程长?
估计学生通过思考后会回答:“只要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就可以了。
由于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已经会求,那么圆的周长怎么求呢?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教学课题:圆周长的求法。
(二)探究课题,发现新知
1.你能测出圆的周长吗?同桌动手测量。
汇报测量方法。归纳“化曲为直”的方法
2、观察猜想
接着,教师设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教师再出示一组大小不等的圆。
估计学生通过观察后会回答:“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圆的周长也越长。”
接着,教师继续设问:“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呢?”
通过正方形与圆形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猜想不是什么空穴来风,而往往是通过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比较而产生的。
2.操作实验
为了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们小组合作,用绳子、直尺等工具将已经准备好的物体的周长和直径测量出来。通过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测量,让学生亲身体会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方法。



测量结束后,通过观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家的无限景仰。
之后,再介绍π的一个重要性质,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今的π已由计算机计算到了1,241,100,000,000个小数码。但计算时我们去它的近似值π≈3.14
3、推导公式
根据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能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三)实际应用,熟悉新知
完成课本练一练
通过圆周长公式的正用、逆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
(四)学习小结,自主评价
本节课以两个问题收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小结,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以此来点明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线索,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蚂蚁问题引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探究圆周率的过程以“探究发现”为线索,让学生体会到了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即观察猜想,操作实验,证明猜想,反思质疑。
最后,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同时,又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
七.说板书 圆的周长(C)
测量:滚动法 绳测法 (化曲为直)
规律: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
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 C=2∏r
八.以后需改进的地方:
1、小组合作落到实处。
2、课堂中激励语与应多一些。
3、掌握好课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