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织工马南》看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对乔治・爱略特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费尔巴哈爱略特《织工马南》基督教
  论文摘要: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著名的论断,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性,上帝是人类赋予自身的神性。著名的文学家乔治・爱略特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并在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中,通过主人公一生的探索信仰的旅程,阐述了自己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理解。最后,作者分析了爱略特这一宗教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费尔巴哈是德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在宗教思想方面,费尔巴哈摒弃了传统宗教中的超验主义成份,明确提出了“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革命性的论断。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堪与狄更斯齐名。她的作品以强烈的宗教意识而著称。弗吉尼亚・吴尔夫称之为“女性的骄傲和典范”,是公认的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之一[,]。
爱略特的一生是充满传奇性的一生: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英国国教徒的家庭,却在23岁的时候宣布不再信仰基督教,几乎被父亲赶出家门;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她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题,公开与一个有妇之夫同居长达25年,之后又在61岁的高龄嫁给一位比自己年轻20岁的美国商人。同样,爱略特的宗教观,也是游走于对传统宗教理念的尊崇与反叛之间的充满矛盾的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则直接体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宗教观。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
费尔巴哈最初在海德堡学习神学,但两年后,他到柏林,师从黑格尔学习哲学。1830年,他发表了《论死亡和永生》,批判了个人可以获得通过宗教获得永生的观点和宗教中的超验主义成份。1841年他又出版了《论基督教的本质》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其激进的宗教观,被誉为“属于整个时代”,在短短七年时间里就重印了三次。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论基督教的本质》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作者唯物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唯物地解决了认识的可能性问题
作为一位无神论者,费尔巴哈认为,在人类的思想之外,根本没有上帝的存在。他把人类宗教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代:自然宗教和唯一神教时代。他通过对神学的研究,指出了上帝存在的意义仅限于人类自己的生活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当人类把神性归于自然的时候,就产生了自然宗教;而当人类给上帝赋予人性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本质投射到神性中。因此,上帝只不过是摆脱了肉体束缚后人性,是人类赋予自己的神性。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h0
在《论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人类心灵的梦想。”宗教思想只不过是人类最早的和最间接的自我承认的形式―“宗教是人性的孩提时代’}[3)。当人的宗教思想逐步发展起来后,他会发现宗教实际是帮助自己认识了自己。因此,费尔巴哈写道:“宗教的每一次进步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进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性的真相和人性的神性”。
这样,神学就演变为人学,一种费尔巴哈所谓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基督教的本质是人性,而不是神性或者超自然性。在1848年的一次演讲中,费尔巴哈宣布,他要“把上帝的朋友改造成为人类的朋友,把信徒改造为思考者,另一个世界的候选人改造为这个世界的学生。”人只是在崇拜自己,虽然他们称这个自己是“上帝”―“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费尔巴哈和爱略特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但是在当时的英国,包括与她同居25年的著名学者G.H.刘易斯在内,似乎很少有人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足够的兴趣。在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几乎没有什么英国人真正仔细地阅读过费尔巴哈的作品。
但是,无疑地,乔治・爱略特对费尔巴哈的观点是推祟备至的。在1851年,她就阅读了《论基督教的本质》,两年后,在《西敏寺评论》杂志的副主编约翰・查蒲曼的建议下,她着手把该书翻译成了英语。在给朋友莎拉・赫奈尔的信中,爱略特以罕见的激情地写道:“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我没有一个地方不赞同的。..o她尤其赞同的就是费尔巴哈所提出的神性即是人性,或者说神性是纯净化的人性的观点。
二、《织工马南》的宗教之旅
小说《织工马南》记录了主人公马南宗教之旅。在小说的开始,马南是个虔诚的非国教信仰者。甚至于乡亲们认为,他那时常发作的昏厥病,也是上帝对他的福社。因此,当他被怀疑偷窃了教堂的捐款的时候,自然会想到请求上帝证明他的清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那些同样虔诚的乡亲们却选择了抽签来决定谁是有罪的,而抽签的结果,认定马南偷了这笔钱。他失去了名誉,同时也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信之深而恨之切,马南认为每个人都亏欠了他,这个世界只有黑暗与不公正,上帝欺骗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