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转型期发展社区服务业的对策与建议(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转型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化
  [论文摘要]发展社区服务是社会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具体表现在:经济市场化、家庭结构的变迁和人口老龄化、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社区协调发展都需要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发展应本着坚持社会化道路,同时也要正确处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与经营性关系,谋求建立“大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运行也由以政治为中心转向以经济为中心。政府不断下放权力的同时也下放责任。政府的责任空间,特别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保障的责任较前大幅度撤出,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重心从原来的单位人向社区人过渡。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社会加速分化,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这一系列社会变迁呼唤社区服务的发展,其主要这表现在:
  第一,经济市场化对社区服务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企业逐渐甩掉“办社会”的沉重包袱,形成“企业抓生产,社区抓生活”的格局。企业不再承担职工的日常福利,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心也逐渐转向了社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期待社区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生活福利,以替代原来由企业承办的福利,因此开展社区服务就成了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家庭结构的变迁和人口老龄化对社区服务发展的需要。家庭结构小型化削弱了家庭自我服务功能,家庭服务的部分功能外移社区。传统的大家庭,或“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成员代际多,年龄跨度大,优势互补。成员的相互帮助使家庭具有较强的自我服务功能。现代的小家庭,将“老的”和“小的”分居在两个家庭中,家庭成员间区位距离的增加使相互间的互助受到阻碍,各自都将需求的满足移置社区。弥补小家庭功能的服务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另一重大问题。家庭的小型化呼唤社区服务的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改善,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都超过了10%,成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伴的社会需求尖锐地摆在社区面前。老年人服务成为社区的重大课题,它迫切需要社区服务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第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对社区服务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一个时期发生的城市职工大面积且较大数量下岗失业的现象,应该认为是一种经济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结构性和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带来社会需求的显著变化,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带动作用,都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必然地发生战略性调整。再者,我国以建立市场经济为指向的经济改革继续深化,也加速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产业结构的变动,意味着那些不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传统产业、传统技术和传统产品逐步衰退、萎缩乃至淘汰;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则意味着员工数量与企业效率关系的重新确定,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企业原有社会职能的剥离。因此,在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双重调整重组过程中游离分流出部分职工,确是不可避免的当然结果。基于这样的判断,笔者认为,要解决由结构原因引起的职工下岗失业问题,就必须从结构调整重组的根源上寻求出路。换句话说。实施再就业工程,不能让职工滞留甚或回归于行将萎缩乃至淘汰的原有传统产业,也不能企求以牺牲企业赖以竞争生存的企业效率为得不偿失的代价来换取短暂的、不可靠的“社会稳定”。相反,我们只能从培育发展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着眼,在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升级中实施再就业工程。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部分城市近年来的经验。社区服务产业作为一个潜力颇大、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已越来越引人注目,被认为可以成为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第四。社区协调发展对社区服务的需要。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期望社区能够满足其基本的社区服务,而且还期望社区能够提供教育服务、健康服务、福利服务、治安服务、娱乐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些服务将有助于协调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人与社区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社区协调发展,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社区服务的发展应坚持社会化道路
  社区服务发展必须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道路。社区服务的社会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投资主体的社会化。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应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区服务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社会的资源配置应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但社区服务又带有很强的福利性质,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又不能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所以在社区服务的投资方面,应遵循以以下几点:
  (1)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对社区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用在一些基础性、示范性社区服务机构的建设上,同时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将一部分资金用于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机构;
  (2)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集体、村(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
  (3)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愿捐助社区服务事业,或利用闲置资源投资“面向社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区服务事业。
  第二,服务客体的多元化。社区服务机构一方面要确保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困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面向全体社区成员,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第三,服务队伍的社会化。要逐步提高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系统的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及岗位技能培训,建立并完善学科建设和教材体系;大力倡导志愿者服务,加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使志愿者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第四,服务管理的社会化。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社区服务业的丰富内容,决定了它必然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同时它还要解决场地、占道、设点、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具体问题,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目前的“条条管理”使得各项管理职能难以综合协调,从而使城市社区建设难以配套实施。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建立一种综合协调机制,必要时可成立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以全面负责城市社区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工作。
  上海浦东新区罗山市民会馆就是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典型。它由浦东新区政府提供房屋设施,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提供部分设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管理社区服务中心。那里的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体育在市民参与下,一改社区服务中单纯设施服务、经济服务的形式,通过市民社区管理委员会,实施市民互助服务,推动了社区服务社会化和市民化的发展,创造了新型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使政府、社会团体、市民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扩大了社区服务内涵,推进了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福利社会办的一个典范。因此说,只有坚持社会化道路,社区服务才能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