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搜索最热的古代文学

最新古代文学

  • new【古代文学】   戏剧化的散文(一) 2024-07-01

    [摘 要]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充分调动多种戏剧元素为散文所用,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独特戏剧化风格。纵观余秋雨散文,从情感基调到句式修辞,从谋篇布局到表现手法,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化元素――悲剧蕴含、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情境、鲜明的情

  • new【古代文学】   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一) 2024-07-01

    现存《孙子》共 6040字,而曹操《孙子注》就有3871字,约占正文的65%,且语言非常精要简洁。 曹操《孙子注》的内容,主要是阐释《孙子》的要义,而在实际的注释过程中,却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既有对原文军事思想内容的解释,也有根据 自身军事实践所作的现身说法

  • new【古代文学】   论陈洪绶的诗文创作(一) 2024-07-01

    【 摘要】天资聪颖的陈洪绶,一生命运多戕:9岁丧父,18岁母亲去世。而他生活时期,正处于明清易代之际,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这样的背景,形成了陈洪绶忧国忧民的思想。因为“伤家室之飘摇,愤国民之艰危,中心忧悄,往往托之于酒,颓然自放” ① ,他变得狂放不羁

  • new【古代文学】   对“循环阅读”批评方式的尝试―――重演《三国演义》(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循环阅读”的操作方式及其必要性。指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不同文化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极为明显,故而只有在特定文化语境与文本之间进行“循环阅读”才能发现文本生成的逻辑轨迹;又由于士人阶层是中国古代文化话语的实际建构者,他们的文

  • new【古代文学】   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伦理观(一) 2024-07-01

    摘要: 在伦理思想上,老子认为伦理的本质即是“法自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道为万物母”的本体论;二、“道法自然”的伦理观;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观。汲取老子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及实

  • new【古代文学】   让远古的歌声自由歌唱 ――我的《诗经》“读白”(一) 2024-07-01

    不管朝代怎么变化,那些歌都在传唱。《诗经》就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现在的诗和《诗经》中的诗比较起来少了什么?那就是单纯。   《诗经》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个诗歌总集,是一个民族从远古发出的第一段歌唱的旋律。歌唱不是唱歌。诗涉及一个

  • new【古代文学】   关于从文艺遗产看维吾尔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伦理思想(一) 2024-07-01

    论文摘要:维吾尔族是历史上生活于中亚和我国新疆、甘肃等干旱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依靠自然界和适应自然界而创造了符合自己生活条件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意识。维吾尔人的传统环境意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它至今生动地表现在他们的

  • new【古代文学】   “三言”中女性的个性魅力(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新兴的市民阶层诞生平发展壮大,市民文学繁荣。同时社会上市民意识的出现、思想领域中王学左派的兴起,使得思想解放潮流和市民中的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兴盛,人性得到重视。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三言”中,就是女性形象的塑造较之

  • new【古代文学】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陶望龄是明代馆阁之中较早力图汰除王、李结习的人物。他阅历清华,高科重望,附应性灵说,为公安派誉播文苑产生了重要作用。他是泰州后学,谭道证性、赋诗为文,两者相发相生。文论借讲性气、论才情以反复古,颇具理论色彩。与三袁桴鼓相应,文学思想虽不及袁

  • new【古代文学】   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一) 2024-07-01

    摘要:石是普普通通的。质地形态却千差万别。它的磊落、奇特。神秘被赋予诸多美好的旨趣。孙悟空和贾宝玉同为石所化,同具石的耿介坚贞的品性,但差别很大。从二者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文人对石的崇尚与关爱。  关键词:石;品性;共性;差异    古典名著《西游记》和

  • new【古代文学】   当《老子》与佛教相遇(一) 2024-07-01

    摘 要:在《老子》诠释史中,佛教的诠释是其重要而独特的一翼。汉晋时期,佛教般若学借助玄学而得以流行,《老子》也在佛教的解读中被进一步本体化。晋唐时期,《老子》在佛、道互动中被以“重玄”的理论形态做了深度的义理开启,同时,在佛、道的互释中,《老子》的解

  • new【古代文学】   论建安山水题材五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干一时一事的写作方法,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

  • new【古代文学】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一) 2024-07-01

    凡是出声念读,广义上都可以称为诵读。对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来说,诵读方法很多,但朗读和吟诵是其中最基本的两类。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大规模经典作品诵读活动在全社会渐成热潮,这当然令人欣慰。很多有识之士深切认识到,经典诵读必须从基础抓起。因此他

  • new【古代文学】   老子的“德”与无为――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三)(一) 2024-07-01

    【摘要】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

  • new【古代文学】   谈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一) 2024-07-01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用典在增强

  • new【古代文学】   当前古文论研究中的困惑及可能的对策(一) 2024-07-01

    <>关键字:阐释主体 生活方式 对话 基本焦虑 体认与涵泳【内容提要】当前古文论研究领域存在着若干需要清理的问题,例如因“失语症”的恐惧而引发的“现代转型”问题、现代阐释者究竟能否揭示古文论话语本真含义问题、我们研究古代文论对今天究竟有什么意义的问题,以及

  • new【古代文学】   重新评估《红楼梦》的巨大价值(一) 2024-07-01

    《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前人虽对它已经作了各种各样的解析和评价,但笔者认为都远未触及它的精神实质。《红楼梦》需要以全方位的视角整体解读,其真正的价值才能随之显现出来。之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红楼梦》不只是一部小说,它还能超越自身,超

  • new【古代文学】   试论《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一) 2024-07-01

    论文关键词:山海经;神话思维;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   论文摘要:《山海经》作为我国重要的典籍之一,具有多学科的价值,而其巨大的文学价值则为很多学者所忽视。本文试从神话思维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这一视角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和探究其文学价值:丰富的

  • new【古代文学】   模拟与真实――唐代女性诗歌的双重意味(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能否真实书写女性的性情,展示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区分唐代女性诗歌模拟与真实的分界点。从本质而言,它体现了女诗人对男性中心文化的依附或背离。 【关键词】 唐代/女性诗歌/男性中心文化/依附/背离 “诗的活动的起点,始终是一种生命体验。”(注:狄

  • new【古代文学】   《天问》“鳌戴山?毙陆猕一) 2024-07-01

    《天问》传本第43节,拙本第26节:“鳌戴山??我园仓?俊??治?遄只蜊妥种?铩M跻葑?骸盎魇衷?。《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瑁?凡缀V?校?篮我园仓?酰俊弊⒓叶啻又??晕? 案荷健倍??舞”,疑非是。今按,《补注》云:“《释文》‘

  • new【古代文学】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一) 2024-07-01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鉴赏;想像   论文摘要:文学是传达人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内部所深含的意义。但是语言文字只是负载着意义的符号.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作品.获取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创作也是运用想象进行创

  • new【古代文学】   《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周易》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其所奠定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东方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 周易/传统美学/思维方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

  • new【古代文学】   关于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一) 2024-07-01

    【论文摘要】:以群体为本位,个人消融在群体中,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事实。但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以个体为本位,具有独立精神的"贵己""独立""自知""自胜"的思想主张,注重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性的自然发展,闪耀着独立、自强的思想

  • new【古代文学】   哲理与艺术的交融――《红楼梦》哲理内蕴探微(一) 2024-07-01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之所以感人至深,除了高度的艺术魅力外,还要有丰富内涵的哲学意蕴。没有艺术的感染力,是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的;有艺术感染力,而没有发人深省、耐人咀嚼的人、事、情相互关联及其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也不能称之为文学艺术作品,至少不能

  • new【古代文学】   浅谈吴伟业戏曲创作的“诗史”化倾向(一) 2024-07-01

    论文关键词:吴伟业戏曲创作“诗史”观   论文摘要:吴伟业戏曲创作与“梅村体”诗史创作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往往只强调戏曲对“梅村体”的影响。而笔者认为,二者最根本的内在联系,恰恰在于“诗史”观向戏曲创作的渗透,以至于戏曲带有鲜明的“诗史”化倾向。笔者从

  • new【古代文学】   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一) 2024-07-01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将诗人的联想方式和《诗经》的体式联系起来考察比兴的内在原理,认为比兴在《诗经》里作为最基本的两种构思方式出现,与初民的思维方式及四言体的特殊结构有关。并通过兴句和应句之间关系的全面分析,指出从《毛诗》开始的传统诗解和以闻一多为代表

  • new【古代文学】   明清之际小说经典化的文化空间(一) 2024-07-01

    摘要:明清之际江南的都市化、文化的“突破”、士人的分化与参与,以及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等因素的合力,营构出了通俗小说繁荣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以《水浒传》为代表的通俗小说,与时代盛行的价值观相互呼应,逐渐填补了既有经典丧失其持久性传统价值后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空间

  • new【古代文学】   论《三国演义》文体之集大成(一) 2024-07-01

    《三国演义》的文体,大致有三种:与史书编纂相近的准纪事本末体,与宋元白话小说相近的准话本体,以片断缀合为特征的准笔记体。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准纪事本末体较为尊重实录原则,强调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准话本体注重故事的情趣,风格诙谐;准笔记体洋溢出掌

  • new【古代文学】   论《红楼梦》的象征主义(一) 2024-07-01

    近二十年来,对《红楼梦》各种具体写作手法进行研究的论着并不太少,但是专门从宏观创作方法即“主义”的角度作探讨的却凤毛麟角。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从创作论认识这部伟大小说的辉煌成就,将它的宝贵艺术经验运用于指导当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真正从“主义”上

  • new【古代文学】   析秦观词的凄婉格调(一) 2024-07-01

    摘 要:秦观词在两宋时期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词风凄婉感伤,艺术价值较高。本文主要从宋代的国家形势,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及秦观的个性性格三方面分析秦观之词凄婉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审美心理;凄婉;感伤      词这种文学体裁到了两宋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