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变法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 第4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变法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________的重要时期。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________和______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③商 业:邯郸、______、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政治上
①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以____________为主,战国以____________为主。
(4)文化上
①____________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 景象。②____________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国别主持者内容目的性质
春秋齐管仲①发展____________
②整顿和发展军备
③改革赋税制度,______________富国强兵奴隶主阶级进行的改革
鲁初税亩
战国魏李悝①发展农业生产,“____________”
②稳定经济,推行“________”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
楚吴起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______
②变相没收________的土地
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不利形势
(1)秦国偏居______,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2)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2.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____________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_充斥。
3.历史机遇
(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4.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________重用。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出现新气象,其中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  )
①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出现了邯郸、临淄等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③封建土地日益私有化 ④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强化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
C.生产力的提高 D.井田制瓦解
知识点二 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4.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 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
A.经济实力增强 B.军 事力量加强
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
5.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知识点三 处在十 字路口的秦国
7.《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8.从地理位置分析,春秋时期秦国争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是(  )
A.晋国 B.齐国 C.楚国 D.宋国
3、课后见功

材料二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
请完成:
(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和孟子的用人标准。

(2)上述用人标准的提出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生了 什么重大变化?

(3)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根源。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欲其法也,测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周室既衰,暴 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谶焉。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仲尼对季康子主张的态度如何?

(2)简释材料二中“初税亩”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4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课前导学
一、1.大变革 2.(1)①铁农具 牛耕 ③临淄 (2)①封建专制统治 ②世卿世禄 (3)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 (4)①私人讲学 ②法家学说
二、①农工商业 ③“相地而衰征” ①尽地力之教 ②平籴法 ①分封制 ②旧贵族
三、1.(1)关中 2.(2)法家学说 (3)尚武精神 4.秦 孝公
2、课堂识真
1-8 D A C C A A C A
3、课后见功
9.(1)墨子:选举贤能,根据才干来确定爵位、俸禄及其任免。孟子: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
(2)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选贤任能成为时代的要求。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自耕农要求进行上层领域的变革,解除封建束缚。
解析 回答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回答第(2)问,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的选拔对诸侯国的重要性。回答第(3)问,要结合当时经济基础和上层领域的重大变化进行分析。
5、拓展空间
10.(1)西周实 行的井田制。反对按田亩多少征收田赋的办法。
(2)含义:“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原因:周王室衰微,吏治败坏;私田大量出现;为增强鲁国的实力。
(3)鲁国。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解析 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回答。第(2)、(3)问考查“初税亩”实施的背景、含义、目的、后果,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