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电子音像版小学信息技术《童谣配图》说课稿

湖南电子音像版小学信息技术《童谣配图》说课稿
我的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任务驱动法。事先设计好由易到难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新课内容,解决重点难点。
3.探究法。对于每个操作任务,鼓励学生思考,尝试操作,自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湖南省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第二单元5课内容。本单元以Word基础知识为主线,使学生初步掌握Word制作的基本方法。
本课教学中,主要通过学习插入图片、编辑图片从而为儿歌配画。本课教学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Word这个文字处理的好工具,学会了用Word写文章及简单的排版等操作知识;对本节课所学的“插入图片”和“编辑图片”的方法,在PowerPoint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在word中插入文件中的图片 并进行页面设置,并调整图片的大小及改变图片在文中的位置,进一步设置文字的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使作品更加美观,并充满页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不断深入的问题引发思考;学生通过教师示范、练习等操作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带给人们很多方便;了解事物时常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插入相关的图片,然后对图片的大小、位置等进行调整。
2、进一步设置文字的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使作品更加美观,并充满页面。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儿歌配画”活动贯穿整个教学,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迁移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自我探索──思考讨论──合作操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我探索,课堂讨论,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环境
1.教学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2.学习资源:提供声音、文字、图片、视频、操作步骤演示。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是这样设计:首先教师展示设置好的二张《比尾巴》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后,教师引导说:在“画图”中可以用“粘贴来源”命令插入计算机中的图片,在文字处理软件中插入图片也有这样的命令吗?插入图片后,我能随心所欲地摆放吗?图片的大小能调整吗?怎样按规定调整纸张大小呢?
引入到本堂课的内容:《童谣配图》
(这里运用了逆向教学法,向同学们展示形式多样的儿歌配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激起了他们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主动建构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我没有直接教授,而是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布置任务──为童谣配画,驱动学生学习图片的插入,而由图片的插入而引出图片大小、位置的改变,大胆的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有3种求助方法:1.教材的阅读;2.同学之间的帮助;3.教师的指点。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学生基本掌握后,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演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班同学一起想办法解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课堂上不是让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新知,作品创作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操作技巧,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这时教师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作品。
学生自我创作,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协作解决。及时掌握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普遍性问题就需要面向全班反馈。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汇报成果,评价交流
一堂好课,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也很重要。教师引导同学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取好的作品让全班评。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为原则,评价方法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来评价,而是要说出好在哪里,实现评价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信息的辨别力,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力求的目标。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计算机成果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使他们在友好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通过这样的展评,使学生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构思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准确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
(五)交流拓展,教师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这样做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所回顾;又能体会到在word中插入的小图片有什么大作用?紧扣课题,又一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