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的例3、第70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引入新课用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例3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做一做”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折线统计图。它也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但是,它是根据数量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因此,它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以折线的起伏,清楚而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例如,某玩具厂1997年上半年产量情况如下表。
某玩具厂1997年1~6月产量统计图
1997年7月制

一月 二月三月四月 五月 六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哪个月的产量最低?哪个月的产量最高?
(3)图中所示的1997年上半年的玩具产量是怎样变化的?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69页,请一名同学读出例3统计表中的各个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画水平射线、垂直射线和每条射线上所表示的数据与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
(2)按数据的大小,在图上描出各点,如下图。


(3)再用线段将各点顺次连接起来,如下图。

单位;摄氏度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一月二月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4)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①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8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为32.5℃,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为2C。)
②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月和4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上升了6.5℃。10月和11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7.5℃。)

(5)小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教学过程,回答制作步骤。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先让一名学生读出统计表中的数据。再让学生看第70页上的统计图,并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1天。)
(2)统计图的垂直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5件衬衫。).
教师让学生按照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描点、顺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巡视时,教师注意学生描点是否正确,发现错误个别纠正。画完后,教师出示已画好的折线统计图(如下图),让学生集体订正。
红叶服装店销售衬衫情况统计图
(1997年5月×日至×日)
单位:件

教师让学生对照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天的销售量最低?哪天的销售量最高?(星期二的销售量最低,为110件;星期日的销售量最高,为165件。)
(2)图中衬衫销售量的点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点趋势是上升的。)
2,做练习十六的第l题。
教师让学生看统计图,然后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上的刻度分别表示什么?(水平射线上表示的是4月7—9日量体温的时间,垂直射线上所表示的是病人的体温。)
(2)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护士每隔6.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3)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最高是39.5摄氏度,最低是36.8摄氏度。)
(4)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37.5摄氏度。)
(5)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在4月7日6时至12时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5℃。在4月8日18时至1月9日13时.这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6)从体温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是恶化还是好转?(好转。)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69页一70页上的内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特点和作用。
2.做练习十六的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