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涨价,危机?机会?(一)


原料涨价就像一杯苦药,企业不得不喝下去。不久可能会发现,由于药力作用,企业自身素质提高了。就像经历了2003年SARS危机后,企业突然发现自己的预警能力和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增强了一样。

  成功人士经常感谢父母、老师或上司的严格管教使自己"被迫成功"。原料涨价也有可能使一些企业走向"被迫成功"之路。

  经历了16个月的连续涨价历程,很多企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强的应对涨价的消化能力,怎么以前没有想到并发挥出来呢?当外部营销环境宽松的时候,企业目光向外,市场扩张是企业焦点;当外部营销环境恶化时,企业目光被迫向内挖潜,这对企业良性发展未尝不是件好事。

  当我们就本期专题和企业广泛交流并约稿时,发现很多营销人的思路惊人地一致——都看到了"涨价"以外的课题。

  我们已经观察到,营销界有识之士反复呼吁但推进艰难的企业良性发展的举措,从来没有像现在落实得这么好。

  我们曾经反复提出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摒弃单纯的低端产品价格战,但曲高和寡,难成主流。在原料上涨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产品结构单一、单纯依靠低价位做市场的企业。即使这类企业的规模足够大,也无法单纯通过规模优势化解涨价因素。倒是那些产品结构清晰的企业,能够通过产品结构调整,轻松提升产品平均价格,或者通过利润转移支付承受涨价压力。

  我们也曾经呼吁建立清晰的产业链,发挥产业链的协同作战能力。但这些呼吁只得到极少的响应。在本次原料涨价过程中,正是那些具有产业链优势的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叠加"和"产业链之间利润转移支付"等战略措施,轻松化解了原料涨价的压力。

  至于我们不厌其烦反复谈论的新产品开发,在本次化解原料涨价过程中,正是利用了没有价格对比的优势,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曾经反复强调企业要关注、分析宏观营销环境,但做微观的企业总觉得宏观离自己很遥远。本次原料涨价,企业开会研究得最多的就是对宏观环境的预测和分析,有些企业甚至对欧美日的经济走势都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