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我 关注内心价值

勇于放手 客观对待取舍 接纳自我 关注内心价值
  
  在我们的文化中,坚持和争取意味着努力上进,总是受到褒扬,而放弃则常常被视为消极和懦弱,是批判的对象。然而事实上,放弃并不只有负面意义。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懂得放弃与知道争取同样重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是有限的个体,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而同时,人的欲望可以说是无限的。以有限应对无限,自然存在取舍。某种意义上,坚持与放弃就是一片树叶的两面。我们努力坚持一些东西,就意味着放弃了用这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做另一些事情;或者说,正是因为在细枝末节上的放弃,我们才能够保证把真正想坚持的东西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并不应该诟病放弃本身,关键在于清楚哪些东西应该坚持,哪些可以放弃。
  
  评价的标准当然因人而异,然而其中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可以参考。
  
  我们应该放弃对弥补自身短处的过分在乎。我们身上的短处其实也是个人独特性的一部分,如果不会影响到他人,那就无伤大雅,不用过分关注。而且事实上,要使得短处变成长处,做起来非常痛苦和困难,而且所取得的成效远比扬长避短要差得多。就好像将“铁杵磨成针”不如去找一根针,而让铁杵发挥铁杵的功用一样。
  
  对弥补短处的过分在乎常常意味着自卑和对自己的不接纳,因此需要靠消灭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来取得他人的接受和认同。晓楠努力练习普通话的背后就是这种情况。晓楠需要的并不是一纸普通话证书,而是别人接受她,认可她,不嘲笑她。当她终于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证明了自己之后,普通话是不是那么好就变得不重要了。晓楠对考普通话证书的放弃,意味着她的自我接纳更进了一步,认识到短处的存在并不影响她自身的价值,而这正是成长和成熟的体现。
  
  我们也应该放弃对完美的苛求。希望所有事物都尽善尽美的愿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过分渴求完美常常会使自己陷入忧郁、焦虑、后悔等负面情绪中。王丹为了凑齐喜爱的思想家丛书疯狂寻求和追逐,但这个过程“除了满身的疲惫和满眼的失落”,什么也没能得到。放弃完美主义,意味着能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收获新的体验和可能性。比如王丹将书卖出之后,就有机会在新的藏书搜寻上获得她要的圆满感。
  
  我们还应该放弃外在的、为了活给他人看而进行的争取,避免让外界的价值蒙蔽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我们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让自己符合社会、环境和别人的价值观,让自己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光鲜,但外在的东西不等于真实的需要,它的实现不一定总能带来快乐。比如莎莉一直追求优秀,把自己定位在优秀。当然她确实足够优秀,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并且从这种认可中得到了快乐。但是多少优秀才足够呢?是不是只有这种快乐才重要呢?为一些“优秀”的名头错失大学中的其他体验是不是都值得呢?放弃用外在事物证明自己,才能更接近自己真实的需要。正如莎莉一时冲动的放弃使得她可以和朋友们一起过完最后的时光,而这显然是她现在真正想要的。
  
  所以放弃并不是无疾而终的消散,也是新的开始,它意味着得到。甚至可以说,放弃也需要智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我们常常借助一些重要的时间点来帮助自己放弃,比如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常常产生仪式感,人会借此机会清理过去展望将来,由此作出放弃的决定,正如三位同学都在毕业这个阶段放弃了四年来都没法放弃的东西。
  
  但是改变不一定只能在这样的时候发生,平时多关注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可以帮助我们时时行进在恰当的“取舍”轨道上。我们的梦、行为、身体感受都可以是通往内心的途径。如果努力想争取的事情事到临头却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阻碍自己去完成,那很可能意味着这件事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就像晓楠无数次失约普通话水平考试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