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改革构想(一)

当前,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问题争论很多。焦点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去实现。要有效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就必须辩证思维,批准切入点;寻求有效途径,选择最佳培养模式,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的高职教育。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种观点。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铸造人格。其实这是国内学者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出来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所谓知识本位,是指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并注意培养某种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之以一定的技术课程与实践训练,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构成。

能力本位是指以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的能力。能力本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被称之为模块教学,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格本位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它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是知识、能力和人格三注一体及辩证统一,即职业本位。

“知识本位”,是高等教育机构诞生之初就附带的,是高等教育当然也包含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能力本位,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干北美,典型代表是加拿大的CBE模式,其后,无论是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MES、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都是依此原则开发创立的职教模式。而且,至今他们基本上还都是恪守当初的原则,只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逐步改良。人格本位的提法,最早出现在日本1986年的《审议经过概要(之三)》中,目前在美国的职业教育中也渐渐得到重视,近几年逐渐为我国学者接受。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模式的建立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驱动的。能力本位产生时的加拿大,当初人均GDP约4000多美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人格本位观念时的日本,人均GDP已超过20000美元。而2005年我国人均GDP才大约1700美元。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就GDP而论。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还不富裕,老百姓的物质文化水平还相当低下,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相当严重绝大多数老百姓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基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仍然也必须植根于知识本位、借鉴能力本位原则、汲取人格本位理念精华,将三者辩证地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职业本位原则。

职业本位教育,也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职业素质培养与全面发展培养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职教领域里的全面发展教育。第二,全面发展涉及诸多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概括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把国外形式上孤立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辩证统一起来。第三,职业素质是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是从业者职业生涯中稳定的、持久起作刚的内在品质结构。职业本职教育提出了潜在性教育门标,指导教育者定位于职业教育、植根于技能培养、着眼于素质养成,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引导受教育者苦练内助、增强内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