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的探讨(一)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体育学 理论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对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学管理、转变思想观念、合理分配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体育实践机会、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建议。
  
  运动人体学科学是一门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和试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1988年30多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同意、备案,泰山医学院、温州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6家医学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概论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体育学课程列为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必须课程或选修课程。
  最初,由于是医学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生物学课程依托医学背景,而体育学教学,我们与体育院校相比,我们没有雄厚的体育专业师资背景,体育学理论课程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尽管教师具有多年的体育授课经验,与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专职教师相比,还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再就是从学生调查中显示96%的学生没有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学生对体育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经常存在教师讲课,学生茫然的现象。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体育学的授课质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涵建设的发展,我们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学理论的教学,在体育学理论教学中也取到了较好的成果。结合近年来该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对体育学理论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教学管理,以科研促教学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契机,充分探讨体育学理论授课存在的师资情况,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从基础部体育教研室选调部分责任心强、有上进心、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到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理论教研室,相对固定了体育学教师的授课课程和研究方向,同时外派学习和进修。由2至3名教师固定教授1门课程,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术讲座等教研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部级等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教师承担校级课题9项,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逐渐形成了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
  二、师生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法
  学生从第二学期就逐渐学习体育学的各门理论课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往往还沿袭着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但面对厚厚的书本和大量的陌生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如何才能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作为教师,如何为他们架起一座从中学到大学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成功的关键,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更新了观念,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主动地推进了创新性体育学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分配教授任务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的体育学知识与运动技巧固然重要,学习方法及对正常人体的认知能力更加重要。学生将来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康复指导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不可能在学校把知识都学到,将来工作后还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细化、强化。对他们来说掌握所有体育学理论知识显然不现实,能够更好地将体育学理论和他们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显然更为重要。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理论,了解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影响与需求;教授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让学生理解、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训练原则、训练方法、队员、学生的心理状况等基本知识,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大纲,重点突出“运动与医学”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胜任未来从事的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医学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