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高职课程设置(一)

摘要:为迎合市场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全面素质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加强人文教育,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必要。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课程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但由于受培养目标与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项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与专门技能,如果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力度不够,仅片面强调为学生的职业出路做准备的技术教育,可能会把学生培养成单纯的“工具人”,从而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中有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层面。技术教育以传授专门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人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认识的、理性的、逻辑的活动,具有工具价值。人文教育以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为主,更多地体现在情感、意志及非理性方面,具有精神价值,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这两个层面各有侧重点,各具重要性,但二者之间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融合关系。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单纯地重视或忽视其中任意一方面,都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注意在培养学生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关于课程
  
  课程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学校中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与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曾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类课程。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偏少。在能力本位观念指导下,很多职业院校纷纷增加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与实习实训的时间,甚至为此不惜牺牲专业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至于人文教育课程则被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使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与精神的培养相统一,扭曲了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本质。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应的课程设置弥补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以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更新课程设置,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要达到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在高职院校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就要设置相关课程。人文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增加人文课程比重要调整教学计划,结合专业教学,增加人文方面必修课程的比重。要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计划,建立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受到较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对文科类学生应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理工类学生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在增设人文课程时要注意选准课程,人文课程的开设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加以选择,课程门类与学时过多,难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而过少又会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另外,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不太适合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必须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式、辩论式、问题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