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机制(一)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存在创新教育认知不足、创新课程设置虚位、专业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等问题。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应做到: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高职教师队伍、积极营造开发创新思维的优良环境、加强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等,从而推动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创新教育?   
  1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高职创新教育认知不足。目前高职教育仅仅满足于实际操作的“工具”型培养,其创新教育的主体地位无法从根本上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财富,都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一线劳动者,职业教育则担负着这一使命。创新人才并不仅仅指那些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所创造、发明并为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人,职业教育的目标也不是为了培养发明家和科学家,而是把学习者转化为劳动者,使其不但具有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心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2)高职创新教育课程设置虚位。高职院校在公共课程设置上,较少开设有《创新学》之类的课程,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观念和必要的创新知识。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使学生明确 “为谁去创新”、“创新什么”、“怎么去创新”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没有使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创新是职业教育的需要,民族振兴的需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普遍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存在着重智能和技能的传授,轻学习动机的激励;重学习材料的记忆,轻认知方式的培养;重书本知识、实训技能的考核和评价,轻日常行为规范、健全人格的评定;重教学内容选择,轻学习进取心、自信心、责任心培养;重理性训练,轻和谐发展等。这些现象显然都有悖于创新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创新激情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3)专业课程内容滞后,基础教育薄弱。邓小平指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只有使受教育者获得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否则就谈不上创新,故用当代最新的科学知识、理论观点和最新的成果教育学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种创造力只有当知识结构合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一些高职院校存在课程安排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强调适用性,实践训练偏向操作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开设不足,仅以本专业课“够用”要求为满足而忽视了人文基础素质培养,知识面过窄,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已经成为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的核心技能。教师仅仅具备传统的教学技能是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和教师角色的转变的。青年教师由于无用武之地而只是利用电脑查些资料或打打游戏等,很少想到动手制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们就更没有机会于在校期间亲身实践多媒体教学了。在教育教学甚至实习过程中,重视的只是导入、讲解、提问、板书等传统方法与手段,忽略了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
  (5)实习实训条件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方面,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育手段。但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招生人数多, 普遍缺乏“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加上经费不足,教学投入受限制等原因,实习实训条件就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表现在教学设备、仪器设施难以满足专业需求,特别是高、精、尖技术含量设备的缺乏,这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促成实习实训内容上的创新,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发展与提高。?
  (6)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身缺乏创新。师资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创造型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创造型教师。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特别是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如何至关重要,但目前存在着的问题仍不能忽视。首先是教育当中表现出的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而导致教学方法的滞后性,使整个教育模式大幅度地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在片面强化传承功能时,造成对创新的阻障和压抑。其次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学生的主宰,一味地注入,学生被动地在高压状态下接受,而谁也不会在意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其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激情都被消蚀了,与创新教育背道而驰。?
  
  2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创新教育长效机制。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牢固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并将创新理念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建立创新教育长效机制。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规划要很好地体现四个方面的转变: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即由偏重知识传授向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观上来;培养目标观的转变,即由精英人才向大众化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转变,以增强人才对知识经济创新需求的适应性;人才培养方式观的转变,即实现由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向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的转变;专业设置的改变,即由过去统的过死到根据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以加强知识通融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专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在这里,就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摒弃简单甚至粗暴的管理方法,要以学生为本,根据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强化创新教育的思想意识,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
  (2)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
  ①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认知教育。在公共课程设置上,须有选择地开设《创造活动》、《创造发明技法》、《科学创造史话》、《创造发明原理》、《思维训练》及与之相关的公共《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树立创新观念,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兴趣, 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方法, 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首先源于他们探求知识寻求真理的强烈兴趣、爱好和追求,学生的情感、意志、注意、兴趣和想象以及心理因素对创造力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等闲视之。公共《心理学》课应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两课”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和人格教育,使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创新是民族振兴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客观形势的需要,亦即真正明确“为谁去创新”和“创新什么”,从而具备创新的强大动力。 ?
  ②紧紧围绕创新教育,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在扬弃灌输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基础之上,注重个性的发展,改变教学内容老化、知识陈旧、文化底蕴薄弱、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状况。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提倡专博结合,加快通才的培养。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的逻辑与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加大选修课的推行力度,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知识的能力。不少高校实施的大理科班、大文科班的培养模式,采取前两年打通培养,后两年再进入专业学习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用当代最新的科学知识、理论观点和最新的成果教育学生;精减教学内容,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以及各种学源的观点传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举和思考;激发创新意识,提倡创新思维,在学习方法上力求创意。在考试方法上也要深入改革,不能只搞单纯的笔试和过多的纯记忆类的试题,而应通过多种形式去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诸如口试、开卷考试、小论文、读书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