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一)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服装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主动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从而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最终培养出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 键 词:培养模式 服装专业 教学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服装工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服装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目前,一些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人才与服装行业所需人才的规格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一些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很快地找到就业岗位,即使找到就业岗位也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进入角色。现有的服装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新需求。当前一些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人才与服装行业所需求人才规格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有些高校服装专业培养模式、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较单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均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如何进行高校服装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更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观念
  重设计轻工艺是目前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误解服装专业这个概念,“美”只是服装要素之一,服装专业如果步入“唯美”的误区,就脱离了实用性、生产性和科学性。服装专业是工业化的应用专业,是一门跨艺术和科学的两大门类的综合学科。严格地说,服装专业包括款式设计、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三大部分,不能将其分割开,教学中就设计讲设计,使得服装专业成为一种孤芳自赏的独立艺术形式。我们应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齐抓并管,更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观念。对服装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主动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需求的变化,使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既掌握服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服装设计理论和服装结构,也掌握服装工艺实践技能,并具备一定现代工业服装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管理和创新能力、服装营销贸易能力。
  二、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应考虑知识结构与能力结合的整合和统一,形成整体连贯的知识结构平台,改变设计课程数量庞大繁琐、总体课程不平衡、课程之间知识衔接不够,导致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平台。
  1.以服装设计课程为先导。包括服装造型基础课程、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服装绘画,以及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配套的一些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一味传播知识型的教学方法,力求在设计理念、设计方式、服装文化及流行趋势各方面融会贯通,把设计理论与市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2.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制作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质量等课程,改变以往重设计轻结构轻工艺的倾向,加大实践技能课程时数,以求所学课程与服装行业的现代化生产趋于同步。
  3.服装营销、贸易理论为辅线的课程。包括服装市场营销学、现代服装、企业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服装专业英语、商贸英语等,加强了解现代化服装市场营销及其他先进的管理手段。
  三、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和修订
  专业课程教材纷乱且繁杂,多种版本推荐作为教材使用,其中一些教材内容老化,理论体系、思维方式陈旧,所用数据、结论不尽相同,个别教材之间相互矛盾,使教师无所适从。对原有教材进行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理论知识,编写出新的教材,适用于高校服装专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