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钢琴艺术发展的几个特点(一)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以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代表的钢琴艺术发展,描述了当代钢琴艺术的发展概貌,分析了当代钢琴艺术新音响、新音色和演奏新技巧等特点。
  关 键 词:当代钢琴艺术 印象主义 表现主义
  
  在西方钢琴音乐史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代表了巴洛克音乐的精神实质和发展巅峰;即使在巴赫的宗教音乐创作中,依然闪烁着人文主义的理想;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钢琴奏鸣曲,昭示出古典主义的美学理想与创作风格,肖邦、舒曼、李斯特等人的钢琴作品与演奏技术折射出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和灿烂光辉。而现代钢琴艺术无疑真实地纪录反映了20世纪为丰富变化的音乐思潮、审美价值取向及其音乐语言特征,而且经常成为某些在当代音乐史册上占据特殊地位的重要流派宣示其创作主张和技法的先声。
  下面,我们对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各流派中的代表性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作一概览,以追溯研究现代钢琴艺术在20世纪音乐中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印象主义钢琴艺术的主要内涵和特点。
  20世纪初,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以各种手段——包括全音阶、半音阶和五声音阶的运用,新的和弦结构与和声音响,由精巧微妙的触键和频繁变换对比的力度所导致的不同寻常的音色、踏板、音区的精心调节安排,等等,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全新的钢琴音乐(音响)。这在他的《版画集》(1930)、《意象集》I、II(分别作于1905、1907)、《前奏曲集》I、II(作于1910—1913)等作品中得到集中和深刻的体现。如在被认为是最具印象主义特征、最为简洁精致的两集24首前奏曲中,借鉴印象主义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为表现物体在短暂瞬间给予人们的感官印象而诉诸于对变幻闪烁的光和色彩的视觉感受方式。德彪西以音色的丰富变化对应光线投射物体时的色彩变幻,以音响力度的强弱表现自然界光线的明暗,以降低音量和减少色度的途径获得朦胧的意象和效果,从而用最精炼的形式昭示了最为明确的印象主义音乐美学理想。美国钢琴家P·佛劳斯·哈芒德在她的《钢琴艺术三百年》一书中指出,德彪西具有“某种改变音质以创造出恰当的音色气氛的能力”,他所“涉及的技巧也就是控制力度强弱的技巧”;该书还提出:德彪西所代表的印象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对新音响的探索、认识和接受。这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精辟地概括总结了德彪西为现代钢琴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为后继的作曲家确立了现代音乐的一些基本的新音响原则;2.对力度(实际上也就是对音色)进行严密有序的控制调节。对第一点,人们有比较普遍的共同认识,本文不再复述;对后者,则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和理解,我们只要浏览一下24首前奏曲乐谱上那密密麻麻、井然有序、频繁变换的力度符号,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深刻印象——它开启对音乐表现所有要素进行富于逻辑性的控制的大门,是20世纪一些重要音乐流派(如整体序列主义)创作理念与手法的预示和先声,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以后威伯恩、梅西安、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人的创作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和验证。
  作为钢琴音乐作曲家可以与德彪西相媲美的拉威尔,创作了许多堪称印象主义钢琴作品的典范如《水波嬉戏》(1901)、《镜子》(1905,它包括:夜间飞蛾、忧郁岛、海上孤岛、小丑的晨曲、钟之谷等5首乐曲)、《夜神》(包括:小精、绞刑架、斯卡波等3首乐曲)等。其中《水波嬉戏》被认为是印象主义作曲家所写的一系列描写水的作品中的第一首,在音色处理、和声运用、音区安排等方面走在了德彪西之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拉威尔在其创作中后期将目光投向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前期的一些音乐体裁和形式,音乐语言日趋严谨简洁朴素。在此期间创作的几部钢琴作品,如《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1911)、《库泊兰的坟墓》(1917)等,均表现出这种倾向。特别是后者,采用了17、18世纪常用的舞曲体裁(共包括前奏曲、赋格曲、弗尔兰舞曲、利戈顿舞曲、小步舞曲、托卡塔等6首乐曲),具有优美典雅的巴洛克风格气质,被《西方音乐史》《牛津音乐史》等权威音乐史论着评论为新古典主义——20世纪又一重要音乐流派的发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