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思想探究(一)

  陶行知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抱着“要使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创立了争取大众解放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作为一位整体探索教育的教育家,陶行知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他不是专职音乐教育家,但却是大众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大众音乐教育活动的展开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因为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缺乏是阻碍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广泛而持续地开发音乐教育课程资源也就成了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本文就陶行知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思想进行梳理,以期为当前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陶行知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思想探究
  
  音乐课程资源是音乐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虽未对音乐课程资源的界定作出明确阐述,但在其音乐教育实践及课程的相关论述中也可以看出其开发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思想。
  1.“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质观决定了音乐教育课程资源是生活中的一切。
  陶行知音乐教育活动和课程实践是统一于其“生活即教育”理论下的。1940年初,陶行知给育才学校学生陈贻鑫的题词中写到,“把我们的音乐和老百姓的要求合拍起来①”。寥寥数十言,却从中揭示出他的音乐课程资源思想及对音乐教育活动的一贯主张,即大众的音乐教育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用与老百姓合拍起来的音乐及音乐教育方式,使他们受到他们需要的音乐教育或者说情感教育。
  大众教育的目的,是“唤醒锄头闹革命②”,用知识消除蒙昧,用新的道德风尚取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用战斗精神取代萎靡和颓废。因此,大众所需要的音乐教育,是从他们所处的生活、社会环境为基础而实施的追求真理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
  2.从大众的生活情感需要中选择音乐教育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大众的歌曲是大众的心灵的呼声。它是用深刻的节奏感喊出大众最迫切之内心的要求。同时又指出,大众的歌曲要唱出大众的心中事,是从大众的心里唱出来再唱进大众的心里去。它来,是从大众的心里来;它去,是到大众的心里去③”。这充分说明,陶行知要求音乐从大众的感情基础出发,从其所处的生活、社会环境出发,也为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内容作了界定。
  陶行知尤为重视音乐教材的编写、使用问题,强调音乐是大众的音乐,教材内容要使大众开口。他说:“大众到会场上来不是听,乃是学;不是学,乃是学唱。我们只有唱众,没有听众;起首虽是听众,当场变作唱众。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大众的力量。一群哑巴的大众有什么精神呢?④”
  陶行知还具体指出怎么从生活中选择课程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分析周围的环境,进一步估量每件事的价值,并按价值大小选择,把价值最低的除开,需要可缓的除开,学校不必教不能教的除开,留下来的容纳到学校里去,编成教材,制为课程,佐以相当设备,配以相当程序,使教师指导学生脚踏实地的去做去学⑤”。可见,音乐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中最有警示、引导、激励价值的部分;音乐课程资源及音乐课程,它们的共性则是生活中的一切。这虽未明确指出音乐课程资源的内涵,但暗示了音乐课程主体只有经过自觉能动地赋值、选择、开发、利用和保护,音乐课程资源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内容或实施条件。二是人为命定性。陶行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是战斗的音乐,最伟大的文学是战斗的诗歌。中国是在发动一个空前的民族解放的伟大战斗,在这个时候,是自然而然的会跑出最伟大的战斗音乐与战斗的诗歌⑥”。所以音乐课程资源不同于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是以资源本身的、客观的、质的规定性来把握的,而它是主观命定的结果。
  
  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载体和利用方式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决定了“做”是贯穿其理论与实践的红线,“做”是学和教的根本,并且“做”不是盲目的活动,而是“在劳力上劳⑦”。一切“做”都可以看作是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陶行知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载体和利用方式有:
  1.利用社会机构和设备作为音乐课程的条件性资源。
  在陶行知所处的年代,音乐教育条件尤为缺乏,怎样才能成巧妇以做无米之炊呢?他广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条件及社会中的各种机构设备,这无疑缓解了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硬件”瓶颈问题。
  1935年,陶行知利用中西药房无线电台,创办了半小时普及教育实践栏目。“30分钟的时间内,就有6分钟的音乐内容,教唱由他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歌曲,预计四个月内,教唱20首。⑧”。
  陶行知不仅重视课堂音乐教育,更注重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特别是开展社会音乐教育活动。学校中的宴会要唱歌,每周固定的音乐会要唱歌、表演文艺节目。最主要的是,他积极支持、组织歌咏团走出校门,深入工厂、农村,把整个社会作为音乐教育的对象,给大众更广泛的音乐教育影响。试图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手段“改造国民之品质”,提高大众音乐文化修养。
  2.开发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我们的劳苦大众自己创造的山歌也不错⑨”。1927年,他自己作词的《锄头舞歌》、《镰刀舞歌》等就是采用南京晓庄的山歌曲调创作的,由于学生们喜闻乐唱,流传于国内外。陶行知还具体指出:“先生是活的,书本到处有,只要活用他就有办法⑩”。所以他一生或以民歌填词或与赵元任、任光、冼星海等进步作曲家合作谱写的歌曲有四五十首之多。如《农民破产之过程》、《手脑相长歌》、《晓庄师范校歌》等。都是人们百唱不厌,流传甚广的歌曲。这些歌曲能够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曲调的大众化、民族化、口语化。歌词适应儿童的思维和语言特点,符合儿童生活和心理特征,内容的通俗性与哲理的深刻性并重。如《自立人歌》中唱到:“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等等。
  3.生活中的大众是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音乐课程资源。
  陶行知利用大众这个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课程资源,开创了“艺友制”和“小先生制”的教育形式,这是中国教育及世界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这些方法的运用,为大众音乐教育的尽快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