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看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一)

【摘 要】文章从科学发展观探讨了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地理教学 重要性
  
  9月30日,温家宝总理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伯茨采访时说:科学发展观,第一是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第二,全面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开放兼容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先进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第三,统筹兼顾,就是要解决我们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问题。第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13亿人口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走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型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极其丰富,温总理上述阐释最精炼、最精辟、最精彩,为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提纲挈领的指导。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地理教师,从地理教学的角度,又该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依据温总理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发展,温总理把人的发展放在了发展问题首位,因为人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区域地理学的观点看,如果将作为个体的人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区域,那么一个人就是一个整体,个体的发展不但可以完善人的整体形象,而且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个性的差异不仅可以组成丰富多彩的社会整体,更可以推动个性需求,引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营造一个有机统一的、动态平衡的社会。
  人的发展离不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物质从哪里来?当然来自生产,来自创造,归根结底地说来自自然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分析、研究与归纳是地理教学的支撑点,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与学习是地理教学的特色,只有重视地理教学特色的实施,才能保障可持续的物质生产,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文化需求是什么?是人的内心世界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渴望和满足,是社会人的发展目标,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文化地理学的开设是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方向标。
  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实际上谈到的是一个公平性原则的问题。公平、公正是社会的本质,只有做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一个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谐发展不仅是稳定战略实施的前提,更体现了一种先进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伙伴论。
  
  二、全面发展
  
  温家宝总理所阐述的全面发展观,涉及到四个结合,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涉及到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基本观点,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共同性、阶段性原则的理解和实施。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结合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涉及到综合国力的衡量,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经济实力的强弱,不在于人才的多寡,不在于科技水平的高低,不在于军事实力的消长,而在于政治的清明,在于政府的整合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最终将决定中国改革的成败。开放兼容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先进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实质上谈的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下,如何重塑中国精神。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中国的教育缺失什么呢?缺失人格的塑造、国格的塑造,缺失对基本国策和国情的了解和理解,缺失对传统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中国教育的缺失正是江苏省新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比“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更为重要,而“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又比“双基训练”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