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一)

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可以表述为:平衡→不平衡→平衡,而悖论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平衡,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平衡。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生物学教学中几种常见的导致悖论的方法。
关键词:悖论;动机;生物教学
作者简介:胡宏亮,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第四中学。  
悖论的消解,往往会导致生物学革命性的飞跃,所以说,悖论的产生和消解是生物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悖论教学法的理论思考
学习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认知结构是可以变化和重新组合的,其变化过程可以表述为:平衡→不平衡→平衡。当一个问题能够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时,则这个问题能够被迅速解决,认知结构的平衡不会被破坏。相反,如果新的问题不能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则原有的认知结构平衡被打破,这时,学生会积极的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建立新的平衡。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导致”一些悖论,让学生在解决悖论的过程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二、导致悖论的方法
导致悖论教学法的关键是设法形成悖论,笔者主要是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的:
1.先入为主,导致悖论
导致悖论:大部分学生回答选甲,理由是:减数分裂区别于有丝分裂的特点:甲号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存在,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号有同源染色体且无染色体联会特点,为有丝分裂中期;丙号细胞每一极有同源染色体存在,且染色单体分开,故为有丝分裂后期;丁号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教师此时可提出质疑,若某一细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则此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如何?
消除悖论: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只考虑到二倍体的细胞分裂,头脑里用学习细胞分裂新课时早已肯定的方式来进行判断,不能将后来的单倍体、多倍体知识加以综合分析。
教学启示:先入为主,原来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把“先入为主”当做教育资源,用来导致悖论,则能有效的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平衡,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抛开前提,导致悖论
教学个案:在进行“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这一条件,教师可设置悖论。
导致悖论:在渗透装置中,半透膜一侧放入5%蔗糖溶液,另一侧放入5%的葡糖
溶液,问这一装置中是否会发生渗透作用?学生可能很快作出结论:不会发生渗透作用。
消除悖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理解:渗透作用发生的实质是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的水分子数不同,造成单位时间内两侧溶液透过半透膜的水分子数不同,从而引起渗透作用。因此,这里的浓度差应该指摩尔浓度差而不是质量浓度差。在上述问题中,相同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其摩尔浓度是不同的,因此引起渗透作用。
教学启示:通过本例,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生物的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离开前提条件,谈结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前提和条件一起把握,才算真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