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一)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面临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和反思,要求教师努力挖掘课本中的教学资源,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并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课堂教学正在大力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

主题词:反思 问题情境 体验 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否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是否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1、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们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换频道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经常在课上注意让大家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问题,在教了”字母表示数”后我就让学生为给出的代数式寻找实际背景或几何背景,如:12x+7y,学生找到了买卖问题,零件问题,工程问题,路程问题等等许多。在教了有理数加法后,我就让学生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让同桌找一找自己家的位置。就这样,我和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使我明白,要注意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同时加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反思。要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讲”代数式的意义”时,我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代数式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碗的高度与碗的个数之间的关系,门票问题,学生买铅笔,本子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地体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应用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