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以及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伟大的意义。而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顺应时代的潮流,明确要求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只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备完成这项任务的资格和能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不难看出,这项任务是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只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备完成这项任务的资格和能力。
一、“精神家园”的必要性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项要求提的十分及时、到位。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从“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两个方面来论证一下“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
(一)现实需要
首先,人类在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清楚的发现,科学的发展本身并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这些难题本身还是需要文化的发展来给予解决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传统文化所内蕴的智慧都给出了很好的思维途径。
其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认同、接受、慕求和实践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尺度。共有精神家园是共有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世界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没有精神,只有物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可以想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再次,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思路,令人如沐春风,欣喜不已。文化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否有生命力与免疫力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能走多远,如果说科学的生产力是阶段性的,那么文化的生产力则是永恒的,因为她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命运。
(二)未来需要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观念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观念的价值,对未来新的学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观念所构成的集体主义意识,适应了社会群体发展的需要,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这种观念和意识,在今天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仍然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但有利于培养人们形成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而且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团结统一,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
其次,人类在追求文明和富裕的漫长征程中越来越需要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一些经济学家、文化学家等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传统的“天人合一”“以义制利”“和而不同”的思想同样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们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精神家园”的可能性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有完成“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格和能力。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危难境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消除内忧外患,解决中华民族的倒悬之危,首先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总之,中华民族进入近代后,面临着对整个民族生存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艰巨任务,中国社会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要由其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来决定。历史表明,堪当此任的只要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封建王朝内部的革新派,还是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党,都无力承担这一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