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精神”是“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一)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既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又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既凝聚了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宝贵经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具有的精神风貌,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一、“五种精神”的深刻内涵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五种精神”,言简意赅,具有深刻的内涵,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众所周知,鉴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要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始终一贯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解决新问题。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拓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培育的新的社会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每走一步,都需要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开拓性实践中创新,才能创造和取得前人未曾取得的成就。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把握时代的特点,就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分析世界形势,了解国内大局,时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因此,紧跟时代是勇于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创新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时代不同,创新的内容也不同。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其中理论创新具有指导和推动其它创新的作用。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根据时代要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的形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党的十四大特别是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共产党人革命英雄气概的集中体现。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共产党人发扬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一往无前精神,排除万难,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仍然需要我们发扬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传家宝。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艰苦奋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之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没有不衰落和垮台的。我国现在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真的富强了,赶上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需要艰苦奋斗精神。有了艰苦奋斗精神,就能拒腐防变。务求实效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新价值观念的基本内容。因此,时时处处注重实效、讲求实效是我们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价值追求,并要坚持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发扬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就能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扎扎实实干好工作。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它要求共产党人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之中,不为名不为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五种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并以此支撑和推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