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火烧迹地营造林设计探讨(一)

摘要根据车路头村火烧迹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提出其营造林突出与立地环境紧密结合、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多功能森林的形成的设计理念,并总结了各地段造林技术及抚育与择伐利用方法,以保证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火烧迹地;营造林;设计;丘陵山区
  
  丘陵山地人为活动频繁,原本的森林植被被毁无遗,取而代之的是马尾松纯林。近年来随着山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薪材结构的调整,以芒萁为主的林下植被高达40~60 cm,且十分密集。林下枯枝落叶层加上芒萁的枯死物等可燃物厚达20 cm以上,丘陵山地马尾松林成为高火险森林[1],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扑救难度较大,造成损失也很惨重。因此,火烧迹地造林是近几年来主要工作,营造林设计是构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抗灾、防灾能力、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以双庙乡车路头村20 hm2火烧迹地营造林设计为例,对造林树种选择、营造林技术进行探讨。
  1区域概况
  车路头村火烧迹地位于双庙溪东侧与西坑的西南侧间,最高海拔377 m,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原森林植被为马尾松纯林。林下植被以芒萁为主,伴以少量的白栎、?木、映山红等。土壤瘠薄,岩石裸露,肥力水平低下。日照时间较长,相对湿度较低。多年平均气温17.2 ℃,年无霜期246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444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时数1 786 h,5―6月的梅雨季和7―9月的台汛期,这2个时期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1.9%,年平均风速1.5 m/s。
  2火烧迹地营造林设计理念
  2.1与立地环境紧密结合
  车路头村的火烧迹地近于乡村旁,人为活动频繁,原马尾松纯林物种单一。设计选用适生性强、耐干燥瘠薄、生长快、材质优、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如枫香、木荷、柏木、黄檀、湿地松等,推广应用配苗法散生混交栽植,阔叶树造林比重达40%以上,促成针阔混交林或相对阔叶纯林,形成符合当地立地环境条件下的多物种组成稳定性较高的针阔混交林。
  2.2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火烧迹地内保留阔叶乔木树种的伐桩、萌蘖丛,它们是当地最适生的树种,具有完善发达的根系,萌生能力强,生长快,必须予以保留。对阔叶树的萌蘖丛做好定株抚育,促其快速生长,既保留了原生物种,又促成高层林冠的形成,为构建异龄复层林奠定基础。造林设计采用4种以上树种,实现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形成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
  2.3营造多功能森林
  车路头村火烧迹地近于村庄、县乡公路旁,设计集用材林、景观林、水源涵养林、护路林、固土防风林于一体。采用景观树种枫香、木荷等,用材树种湿地松、枫香、柏木等,珍贵用材树种柏木、木荷等。设计选用的树种均具有能适生于土壤瘠薄干燥、肥力水平低下的立地环境。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混交加速植被演替进程,达到春花烂漫、夏萌浓郁、秋色鲜明、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使同一空间森林同时实现较好的经济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营造林设计
  3.1村旁、山麓地带造林
  村旁、山麓地带的火烧迹地或多或少常分布着苦槠、青冈、枫香、木荷、樟树、黄檀、山合欢等阔叶乔木树种。火烧迹地经清理火烧致死木后,伐除已枯死的阔叶树主干和萌蘖条促使重新萌芽更新,对基本完好的阔叶树主干和萌蘖条予以保留,并做好选育定株工作[2]。火烧迹地作全面清理后,进行块状整地造林,块状整地规格为60 cm×60 cm×20 cm,遇到已有阔叶树处,不再开挖造林穴,造林穴规格为40 cm×40 cm×25 cm,捡除石块、草根。造林配置规格为2.0 m×2.5 m,初植密度为1 950株/hm2。选用枫香、木荷、湿地松、柏木、黄檀等树种,阔叶树比重达60%左右。苗木规格为Ⅱ级苗级上。造林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常绿阔叶树栽植时摘除85%以上的叶片,每个小枝条留1~2片叶即可,但不截干和截顶。晴天栽植采用磷肥拌泥浆蘸根。应用配苗法散生混交栽植,即把每个树种的苗木按比例分发给每个栽植人员进行随机栽植,使每个树种在林地分布较均匀[2],形成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做到苗正、根舒,适当敲实,壅土至幼树根际部。
  3.2山体中上部造林
  火烧迹地中上部山体,土壤肥力水平较山麓地带差,土层也较浅薄。阔叶乔木树种自然分布的树种及数量较稀少,同样应予以保留,其继续培育措施同上。选用枫香、木荷、湿地松、柏木为主要造林树种。阔叶树比重占40%以上,上部或山顶选用容器苗造林。对其余火烧迹地进行火烧致死木清理、块状整地、开挖造林穴、造林配置、苗木规格、苗木处理、栽植等,相关技术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