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国际化的演变与趋势(一)

新世纪之初,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跨国投资和融资、国际贸易等迅速发展,现代交通、通讯、网络等高科技手段使全球经济日益融为一体。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相比,会计国际化进程是相对滞后的。会计被比作“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会计语言的规范和统一。实行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不仅可以降低跨国融资成本,扩大投资者和融资者的选择范围,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比性,而且可以减少跨国公司的会计成本,降低目前各国昂贵的会计协调费用,为全球所有企业建立公平、统一的会计环境,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更好地服务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会计国际化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进程。会计国际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源自会计差异的比较与协调,经历了由双边协调到多边协调,再到更大范围的区域性协调的渐进过程。新世纪之初,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联合制定并推广的“核心准则”为标志,会计国际化开始向标准化的方向转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成功改组和全球会计准则的提出,为会计国际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标准化的必然结果和最终归宿是会计标准走向全球统一,即全球会计准则的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对会计国际化的历史演变进程加以描述和归纳,找出其历史发展的规律,丰富和完善已有的学术成果,并希望能对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有所贡献。

  一、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一)会计国际化的本质:不断寻求各国会计实务统一的过程

  什么是会计国际化?说法不一,有的叫会计国际协调,有的称国际会计协调,还有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会计准则国际化等说法。笔者认为协调只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初级阶段,从内容上来看,除会计标准(或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外,还涉及会计实务、会计教育、会计观念、会计惯例等的国际化。因此,笔者认为会计国际化是一个较为恰当的表达。

  关于会计国际化的内涵,英国著名学者克里斯托弗?诺比斯(ChristopherNobes)和罗伯特?帕克(RobertParker)认为会计国际化是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贝克奥伊(A.Belkaoui)在其经典代表作《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会计国际化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认识不同国家的特性,并将它们与其他国家的目标进行调和;二是减少或消除障碍,以便取得能够接受的协调程度.我国青年会计学者陈毓圭博士曾就会计国际化的含义指出:“如果我们把会计实务看成是一个由绝对随意和多样化到绝对统一的序列,会计国际化就是一个由绝对多样化向绝对统一性游离的过程。”各国会计实务具有“自行其是,各自为政”的多样性,而这种状态妨碍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因此,产生了国际会计协调的需要.孙铮、朱国泓认为会计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会计认识国际化、会计理论国际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国际化、会计准则体系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会计人才国际化、执行机制国际化、会计市场国际化等.常勋认为会计国际化是通过一些国际性组织或专门机构,制定或认可采纳一些统一的会计准则或其他标准化文件,促进一定地区或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统一和可比活动。韩美华认为会计国际化主要是指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具体包括会计标准国际化、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国际化、会计核算技术国际化、会计职能和会计体系国际化等.李慧萍将会计国际化的内容分解为会计准则国际化和会计实务国际化.王华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指协调主体在一定的范围或框架之内,构建一个沟通、平衡机制,采用主动或被动方式,消除与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各方认可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过程”.综合分析上述观点,会计国际化可以概括为:旨在增进各国会计的趋同性和可比性,减少各国会计差异程度和差异范围,寻求各国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统一的过程。会计国际化主要通过各方的沟通、谈判、协调,采取放弃、改进、接受、退让、提高、重建等方式,来达到各国会计的一致。会计国际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的全球统一。

  (二)会计国际化的起源:早期会计比较与协调的客观要求

  会计国际化源于早期的国际会计比较与协调。由于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等背景相似或地理上相邻的国家,会计标准不仅在客观上有协调的需要,而且也容易沟通,阻力较小。因此,会计国际化最先是从区域性的国际比较与协调开始。1966—1967年,加拿大、英国和美国成立了一个“会计国际研究小组”(AccountingInternationalStudyGroup,AISG),着手研究三国间会计和审计实务的异同,1968年AISG公布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关于存货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ComparativeAccountingPracticesforInventoriesinCanada,UK,andUS),拉开了国际会计比较与协调研究的序幕。至1977年解散时,AISG在其存续的10年间共发表了20份研究报告,是会计国际化研究的早期重要成果,被广泛运用于IASC早期的准则中。

  1972年,第十届世界会计师大会(WorldCongressofAccountants,WCOA)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英国的HenryBenson爵士在会上提议组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mmittee,IASC),引起了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荷兰、墨西哥等国代表的高度关注。经过多方协商和筹划,1973年IASC成立,秘书处设在伦敦,HenryBenson爵士被推选为第一任IASC主席。IASC的成立是国际会计协调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1975年,IASC发布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IAS):会计政策的揭示(IAS1:DisclosureofAccountingPolicies)。

  IASC成立的最初目的是减少各国会计标准差异,促进各国会计标准的协调。在其成立后的20多年里,协调政策是十分宽松的,由于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s,IFAC)、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ofEconomicCo-operation&Development,OECD)、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ntergovernmentalWorkingGroupofExpertsonInternationalStandardsofAccountingandReporting,ISAR)等多个相关国际组织的竞争,加之其“以妥协换取承认”的工作策略,针对相同的交易,尽量罗列当时各国流行的做法,试图以对各国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的普遍承认来换取各国的认可。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大量可供选择会计方法的存在,造成IASs可比性的低下,曾被戏称为“国际会计实务的大拼盘”。因此,早期的会计国际化以协调为基调,体现了“调和”和“包容”的精神。

  欧共体(1993年后改称欧盟)在早期的国际会计协调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其内部会计协调,比IASC还要早。欧共体理事会通过发布一系列“指令”(Directives)和“条例”(Regulations),分别就关于企业的法律、税收、会计和报告等方面做出规范,要求各成员国通过修订、制定各自的相关法律予以采纳执行。1978年,欧共体发布第4号指令“不同类型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annualaccountsofcertaintypesofcompanies),详尽规范了企业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表种类与格式及报表编制的会计原则。此外,1983年发布的第7号指令“合并财务报表”(consolidatedaccounts)、1985年发布的第10号指令“上市公司的跨国合并”(combinationsofcross-countryoflistedcompanies)、1986年发布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annualaccountsandconsolidatedaccountsofbanksandotherfinancialinstitutions)、1989年发布的第11号指令“在一个成员国设立但受另一成员国法律管辖的公司分支机构的披露要求”(disclosurerequirementsinrespectofbranchesopenedinamemberstatebycertaintypesofcompanygovernedbythelawofanotherstate)等,都为欧共体范围内会计标准的协调做出不小的贡献。

  (三)会计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区域性会计协调内容与方式的适时变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区域性会计协调得到快速发展。地区会计协调搞得比较早的是欧盟,然后是北美,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G4+1集团。

  1.G4+1集团的会计协调。G4+1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四大英语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的会计标准国际协调机构,1993年IASC作为观察员身份参加其活动,形成G4+1的格局。后来新西兰加入,说起来应当改称为G5+1了,但仍称G4+1.G4+1的协调目标包括:(1)为提供有助于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财务信息,而制定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准则;(2)探讨解决财务报告问题的通用方法。单一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方法比多个方法并存更有助于资本市场参与者;(3)财务报告准则应当建立在概念框架的基础上。作为组织成员,应当与其他成员具有类似的概念框架;(4)为了探索财务报告问题的通用方法,要求成员愿意并且有能力投入资源,以便在概念框架内解决这些问题。

  2001年1月31日至2月1日,G4+1在伦敦召开了结束其使命的会议,发布公报称:“鉴于IASC重组成功,新设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IASB)将与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了避免分散资源,全力支持IASB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会计准则的趋同,G4+l宣告解散,停止一切活动。”在此之前,国际社会十分关注这个“会计准则精英俱乐部”对IASC重组到底持何态度。G4+l的这一高姿态举动倍受关注,也使国际社会和IASB如释重负,表明IASB得到了美、英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实质性支持。

  G4+1在其存续的近10年间,对成员国诸多会计领域的协调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研究,达成了很多共识,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其关于企业合并和业绩报告的专题研究。这两个项目对IASB目前正在进行的质量改进和准则制定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G4+1进行的协调和研究项目还包括建立未来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概念框架、关于“海静活动(期现对抵)”(HedgingActivities)的会计处理、准备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执行租赁会计处理的新方法、确定长期资产可实现金额的会计标准、接受非互惠性资产转让(不包括所有者捐赠)的会计处理、企业合营或类似安排中的权益报告、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新计量基础、收入和负债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等。

  2.欧盟的会计协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欧盟开始加速推动成员国会计标准的协调。为保持和会计职业界的联系,欧盟委员会根据第4号指令专门成立了欧盟联络委员会(ECContactCommittee),联络委员会由成员国代表和欧委会代表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和协调欧盟有关会计的指令在各成员国得到执行,向欧委会建议增加或修订有关的会计指令。为处理会计协调中的技术问题,该委员会还特设了一个技术分委员会(TechnicalSubcommittee)。在欧盟的会计协调中,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derationdesExpertsComptablesEuropeans,FEE)也发挥了重要作用。FEE由来自26个国家(包括15个欧盟成员国)的38个会计职业团体组成,拥有个人会员40多万,欧盟95%以上的会计人员都加入了该组织。为推动区域内会计标准的协调,欧盟还专门组建了会计咨询论坛(AccountingAdvisoryForum,AAF),AAF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协调活动。1995年,AAF先后讨论了环境问题的财务报告、租赁合同的会计处理、政府补助、外币交易等议题;1997年,AAF又讨论了现金流量表问题,并开始为欧元的引入展开会计研究。1997年6月,欧盟就引入欧元涉及的会计问题发布指南,要求各成员国平稳有序地完成货币过渡中的会计衔接,并给出了相应的操作指南,指南认为引入欧元不需要增加或修改任何欧盟会计问题指令或条例。

  3.北美地区的会计协调。在北美,由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anadian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s,CICA)、墨西哥公共会计师协会(MexicanInstituteofPublicAccountants,MIPA)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推动的三国会计协调是从1992年开始的,目的是适应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NAFTA)的需要。北美三国在加快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在会计界也在加强沟通,减少差异,使会计标准不断趋同,当然北美的会计标准趋同主要是向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ofUnitedStates,USGAAP)看齐。为加强区域内会计标准的协调,NAFTA专门成立了公司财务报告合作委员会(CommitteeforCooperationonFinancialReportingMatters)。三国会计协调的成果之一,是1995年CICA、MIPA和FASB联合发表的题为“北美财务报告”的联合研究报告(JointStudyonFinancialReportinginNorthAmerica),报告对存在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智利四国的会计标准差异(SignificantDifferencesofGAAPintheUnitedStates,Canada,MexicoandChile)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未来协调方向。2002年10月,该报告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并被译成多个语言版本.另外,美国与加拿大的会计职业界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相互之间经常就重大会计问题进行磋商.4.其他地区的会计协调。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在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建立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实行投资贸易便利化、建立健全透明而开放的金融环境、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APEC长期致力于建立一个广泛适用的标准体系,其中包括会计标准、法律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等。1995年APEC通过大阪行动纲领,提出贸易自由化的9项一般性原则,其中的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透明性(Transparency),都涉及到区域内会计标准的协调问题。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太诸国明显加快了会计标准向IAS/IFRS趋同的速度,其地区性会计协调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也正在构建一套区域性会计协议。另外,对地区内会计协调做出过贡献的还有安第斯共同体、南方共同市场、太平洋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等。

  区域性会计协调具有单边、双边或多边协调的特点,主要发生在一个地区内的两国或多国之间,或多国会计标准都向某一国标准看齐。区域性会计协调是增进本地区经济、贸易、金融交易的重要手段。区域性会计协调也可能为更大范围的会计国际化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全球几大区域间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将会给会计标准的进一步国际化带来更大困难。因为区域性会计模式一旦形成,其势力比一个国家更大,统一可能更加困难。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地区,成为阻碍全球会计准则(GlobalAccountingStandards,GAS)推广的最大势力范围,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二、会计标准化:会计国际化的高级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IASC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始放弃“调和”与“包容”的指导思想,将工作重点由开发新准则转向减少现有准则的可选择性,进行了旨在提高可比性等的一系列质量改进计划。1989年1月,IASC发布第32号征求意见稿:财务报表的可比性(ED32ComparabilityofFinancialStatements),开始大量减少相同交易可供选择会计方法的存在,同种交易只规定一种或两种基准方法(BenchmarkTreatment),另外提供一种备选方法(AlternativeMethod)。正常情况下,企业应选择基准方法,符合特定条件时可选择备选方法,若选择备选方法,应增加披露不选择基准方法的原因,及由此造成的差异等。至1993年年底,IASC完成了10项争议较大的IASs的修改工作,减少了备选会计程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