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一)

【摘要】本文从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建立健全该制度以及对其进行有效执行的几点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经济犯罪大案层出不穷。无论是美国的安然事件、世界通讯案件,还是国内的四川长虹应收账款被骗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炒作油品案,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尽管这些案件发生的领域不同,产生的原因也错综复杂,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企业内部控制薄弱。这使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这一话题再次受到了关注。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根据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为实现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增强财务报告可靠性及有关法律法规的遵从性等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各种制度、方法和程序的自我调控体系。无论是从国家法律的规定,还是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都是有必要的。
  (一)一系列财务丑闻的暴露,使得各国进一步从法律上加强了对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
  2000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6月至今,财政部陆续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从内部会计控制角度对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及检查作了原则性规定。2001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证券公司聘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审。2002年,美国在安然事件后颁布《萨班斯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必须包括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陈述,并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诚信负责,这充分说明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二)就企业自身而言,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委托代理关系为核心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管理者为履行受托管理责任,保证利益相关者权益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规则和组织实施程序。正如阎达五教授所说,内部控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确建立的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看来,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一是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二是维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三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四是保证经营决策的贯彻执行;五是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贯彻以下原则:
  (一)相互牵制原则
  相互牵制原则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在横向和纵向上必须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分别完成,相互牵制和监督。
  (二)协调配合原则
  协调配合原则是指在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紧密衔接,从而避免扯皮、脱节,减少矛盾和内耗,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程式定位原则
  程式定位原则是指企业应该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赋予相应的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以使职、责、权、利相结合。岗位工作程式化,要求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四)成本效益原则
  要求企业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也就是说,因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
  (五)整体结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覆盖各项业务、各个部门,各子系统的具体控制目标必须与整体控制系统的一般目标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