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凡达》观后感



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大片《阿凡达》于去年12月18日开始在全球上演,这部耗资5亿美元的大片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就像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卡梅隆又一次以无与伦比的“完美”折服了亿万观众,创造了人类电影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美国人又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当你以为你看过电影时,《阿凡达》会颠覆你所有的观影概念。”原来电影竟然可以是这样的,原来电影可以为完美创造一个如此遥远和真实的世界,仿佛完美此刻已经成为那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了。在电影院里将近三个小时看下来意犹未尽,内心仿佛已经徘徊在那个遥远的星球上迟迟不肯回来。卡梅隆运用逼真的3D特效把观众带入了另一个世界,《阿凡达》让人相信科技革新的确会让电影的观感发生改变,他的野心与想象力一样强大。除了创新的意识,《阿凡达》中还影射了政治、文化、环保、种族、宗教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并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它像是一座金矿值得影迷深挖,不仅仅是它的技术,它的故事,更还有它的艺术和它的哲学思想,影片严肃的主题――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人性的深刻揭示,这才是大师之作,这才是一个电影大师应该通过电影传递给世界的信息。陆川说,“面对《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我们在虚高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彻底放弃了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 卡梅隆完全颠覆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学会用另一个视角看世界。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人”为中心认识外部世界的,而在《阿凡达》中,我们不是从(地球)人的角度去看那个世界,而是从一个“纳美”的角度去看一个新世界。飞流直下的瀑布、漂浮云中的山峦、似含羞草的粉红植物、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似水母般在空气中游动的树种……卡梅隆简直是用一个外太空人的脑子构思出了整个潘多拉星球的生态。如果说潘多拉星球的生物形态是通过对地球生物做一些形态上的改变而来,那纳美通过辫子末端的神经末梢操控动物就是他完完全全的独创了。他还想出了整个潘多拉星球复杂的生态系统,将人类的互联网概念加入其中,让星球上的每个生物都能实现互连,这真是《阿凡达》中的神来之笔。圣树是纳美的女神“艾娃”存在的地方,纳美可以通过辫子的神经末梢,与圣树上垂下的类似柳条状的末梢相连,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女神。通过这些柳条状的末梢,纳美可以“上传”和“下载”自己所有的想法,也可以听到其他纳美的想法。树与树之间通过根部互相连接,这些树以及圣树下的大量矿产,相当于现在互联网的服务器与存储器。树与树之间,树与纳美之间,纳美与动物之间,都可以通过神经末梢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人与自然的对立、紧张关系是当今时代的大问题,全球变暖、生态恶化,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自身实现突飞猛进的同时,也给自然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美国电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卡梅隆的电影提供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维度――敬畏生命、平等对待世间万物。在潘多拉星球上,人与自然可以相互对话、和谐共生,外星人可以用大辫子来与动植物沟通,而我们地球人却没有这样功能。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为了救男主角,杀死了一群类似狼的猛兽,她会跪下来,为那些猛兽祈祷,因为它们也是平等的生灵,它们嗜血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捕猎的时候,猎手们依然会对猎杀的动物说一句,你的灵魂将与神同在,你的肉体将变成我们的一部分,导演在表现这些场景时渗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神树,作为星球上最大的一颗大树,成为当地人的聚居场所,它庇护者所有的人――这其实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包容关系。当神树被毁的时候,所有人痛苦流涕,这种纯朴的对自然的敬畏与亲缘,是不是提醒我们地球人,我们已经背离得太远了?!《阿凡达》表达了12年后更加成熟的卡梅隆,卡梅隆在电影中想要表现得最本质的东西是对人类未来的探讨,对人性之恶的无情批判。人类不断的对自然进行毁灭性的掠夺,最后只能去其他的星球继续这种丑恶的行为。看到Jake拿起枪来对付自己的同类,我没有感到任何的反感,有的只是快感。我们看到了灵魂树下远祖神圣的呼唤、女科学家战火中的苏醒、采矿巨头对其他生存者存在的蔑视、视叛逆者为可随意处死的“几个蟑螂”,影片用这样不经意的几组镜头表现了人类灵性迷失、物欲贪婪、无奈中的挣扎与反思。 “I saw you”在两个主人公之间多次的深情出现,意味悠长,看到卡梅隆面对人类自我毁灭的悲哀而表现出的明朗、挣扎与咆哮,我们只有深深的震撼,人类的未来在哪里?毁灭人类的力量,不在于自然的灾难,而在于人性之恶的无可遏止。 AVATAR,源自梵文,意指降临人间的神之化身,通俗意义可理解为“化身”。印度教中,AVATAR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