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对北京秋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北京秋天的赞美之情,寄寓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感叹。所以,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革除现代教学理念所带来的烦琐奢华,回归语文阅读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品读、感悟、联想。力求将文章返璞归真,主抓字、词、句、段,赏析文章美点。我想这样的语文课最朴素,可能最像语文课。
【教学目标】
1.欣赏清秋美景,学习以景显情。
2.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悲秋情怀。
3.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创造。
2.难点:悲凉的意境与颂秋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阅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古诗,激趣导入
"女伤春,士悲秋",中国文人似乎都有悲秋的情节,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到"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到"一年一度秋风劲",秋天承载了太多文人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之后同学间做一句话点评。
(设计意图: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学会朗读方法,学会欣赏别人)
2.在朗读过程中,同学们用圈点批注法找出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景画?请为每幅风景画命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为什么?
预设:(1) 秋晨小院图。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 秋槐落蕊图。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 秋蝉残鸣图。从状态(衰弱)、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4) 秋雨话凉图。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长)写出了清、静、悲凉。
(5) 秋日胜果图。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通过具体的文字和语言触摸作者的心灵,形成自己的个性解读)
3.联系五幅图画,故都的秋最突出点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突出秋的这些特点?
预设:(1)清、静、悲凉
(2)点拨作家作品及写作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找到文章的文眼,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味美点
1.抓住关键词品读
作者在描写故都的秋时,加入了许多主观性很强的词,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的到底。"中"才能"一词,"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柔软的感觉"中的"只能"一词,从文中找出五个这一类的词,并说说这类词语的意义在哪里?
预设:尤其、非要、总要、最好、更是……
(设计意图:看似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实则深层次的与文本对话,因为这些词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郁达夫的独特的心灵密码,学生对这些词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更能体会到郁达夫写作时的对祖国的秋天热爱,无限的眷恋和牵挂。)
2.抓住关键句品读
找出文中饱含着作者感情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预设:
(1)"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落蕊"尽去,只留下一条条"细腻"的扫帚丝纹,那种清静、空闲之感,非淡泊、沉静的心境不能体察,潜意识里包含了作者一层悲凉的情绪。)
(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寂静无声,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又是寂寞。)
(3))"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蓝色"是冷色调,与作者爱好"清""静""悲凉"的心境与审美追求相吻合。而"淡红色"是暖色,太耀眼,与整个意境不相和谐。)
……
(设计意图:这些句子都是很美的景物描写,景色美首先吸引人,同时仔细分析句中的景色和用词就可以体味到其中所包含的情味,最一步与作者的心灵接近。)
3.抓住关键段品读
找出文中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对比的段落,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两段对比的不同之处?
(2)为什么要使用两段对比?其中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文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思考。
(设计意图: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自主学习,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的特色,表达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提炼技巧,培养能力
感知文章后,同学们都把握了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自己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后,找出文章都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预设:
1、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课文将故都的秋色与作者的主观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色中有感情的眷恋,眷恋中又渗透着秋的落寞。
2、运用对比、衬托手法。
(1)对比手法。写景部分将南方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表达作者对于故都秋的热爱。议论部分也用了对比,写出了秋天所给予不同人的共同感受,使其抒情的结论水到渠成。
(2)衬托手法。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些地方的静寂。本文的语言特点:
(3)《故都的秋》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无论是描写宏观景物,还是微观景物,无论是名词与名词的搭配,动词与形容词的搭配,都显得匀称精当,朴素自然;句式的选择上,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排偶句,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
小结:故都的秋景已经深深的融入了 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活,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其中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无时无刻不再感动着我们!


三、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请以家乡的——为题(春夏秋冬)为题,写一篇散文
(设计意图:学习完名家的篇章,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秋槐小院图
秋晨落蕊图 情景交融合融
秋蝉残鸣图 对比衬托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