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令》简要设计

《关河令》简要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1)品读诗歌;(2)学习朗诵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为何叫三重奏?朗读,提出目标:读得更好。述说大意。
(2)第一重奏(节奏):天――时间。
A.哪些字词写时间变化(暝、更深、夜永)?
B.整首诗写了那么多,却一个完整的晚都没有写完,时间过得快还是慢?
C.时间的快慢与心情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坐在美女对面,一小时等于一分钟,坐在火炉上,一分钟等于一小时。
D.怎么读?读出时间缓慢、内心煎熬的感觉。
朗读:两个学生交替读。谁读出慢的感觉?
(3)第二重奏(强弱):地――空间。
A.上下片,远近如何变化?(庭/云,近/远) (灯/酒/夜,近/特写/远)
B.远近变化与抒情有何关系?电影、诗歌语言:特写――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绪激烈;远景,全景――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思绪渺远。
C.怎么读?用声音的收紧(强化)读“近”,与放松(弱化)来读“远”。
朗读:教师范读,同学跟读。
秋阴时晴渐向暝(平) 。变一庭凄冷。(渐强) 伫听寒声(平),云深无雁影。(渐弱)
更深人去寂静(平)。但照壁孤灯相映。(渐强) 酒已都醒(最强),如何消夜永!(渐弱)
(4)第三重奏(情态):人。重点分析内在心理。
A.伫听(听什么?秋声给人怎样的感受?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真正想听到什么?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成语:事与愿违)
B.酒醒(酒醒后,痛苦更深,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所以诗人往往希望“但愿长醉不原醒”。现在,偏偏酒已都醒了,又是:事与愿违)。
C.“无雁影”(诗人希望鸿雁传情,偏偏鸿雁连影子也没有。还是:事与愿违)
D.“孤灯相映”( 让我们想起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哪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多么冷清,孤单,而诗人内心深处,肯定希望陪伴他的不是孤灯、身影,而是亲人爱侣。又是一个:事与愿违)
E.所以,整首词,充满了这种事与愿违、身心对立的痛楚,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纠结”。为了读出这种纠结,我们大胆给它配上画外音,来个分角色朗读。
朗读: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原文,一读潜台词。
【齐】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男】伫听寒声―― 【女】唉,可惜听不到她的笑语盈盈!
【男】云深无雁影――【女】大雁啊,何时带来远方的书信?
【齐】更深人去寂静。
【男】但照壁孤灯相映―― 【女】唉,可惜看不到她的倩影亭亭!
【男】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女】唉,还不如这场醉永远不要醒!
(5)总结,布置作业:现在我们明白三重奏的意义了,就是从天、地、人――也就是“节奏、强弱、情态”三个角度,读出诗歌的味道来,当然这里说的味道实际上就是诗歌的主题:情。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