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优化新题复习008

一、选择题
1.(2010年安徽滁州模拟)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
解析:选B。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各要素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平衡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2~3题。
2.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
3.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解析:图示景观为荒漠景观,主要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2.C 3.A

(2010年江苏徐州一模)右图是“2008年某汽车拉力赛路线图”。据此完成4~5题。
4.整个赛程中选手沿途看到的景观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5.盖勒敏地区终年降水稀少,但常有大雾,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的寒流影响
B.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的暖流影响
C.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空中冷凝
D.终年盛行下沉气流,将水汽带到近地面冷凝
解析:出发地里斯本为常绿硬叶林,盖勒敏等地区为荒漠景观,达喀尔则为草原景观。盖勒敏沿岸为加那利寒流,受寒流影响,该地降水稀少,常有大雾。
答案:4.C 5.A
(2010年江苏扬州期末)读图,完成6~7题。

6.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7.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解析:第6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7题,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形成贫瘠的红壤。
答案:6.A 7.C
8.右图为沿55°纬线1月均温变化曲线图,M、N两地的陆地自然带分别是(  )
A.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解析:选B。图中M地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N地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表,回答9~10题。
纬度23°26′S23°26′N0°40°S40°N
雪线高度5 800米5 600米4 800米4 800米4 000米
9.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比赤道地区高的原因是(  )
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
B.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
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D.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10.假设30°S~40°S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6 000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
A.该山垂直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同
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高,背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低
C.该山麓地区气候可能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交替影响
D.该山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解析:第9题,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赤道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山上积雪多而雪线较低;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则山上积雪少而分布在较高海拔上。第10题,30°S~40°S的海平面处的一座海拔6 000米的高山,西侧形成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要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不可能与喜马拉雅山自然带谱一致;暖湿气流一侧由于降水多而冰川海拔较低(雪线低);30°S~40°S附近主要受强大的西风漂流影响。
答案:9.C 10.C
(2008年高考海南卷)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下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呈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12.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13.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解析:第11题,从NPP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图上看,②的变化曲线最为平缓,说明②的NPP随温度变化最小,故选项A是正确的。第12题,海拔越低,水热条件越好,森林的NPP越高;从图中看出, ①、②、③的NPP依次降低,说明其所处海拔依次升高。第13题,①的海拔最低,若为针阔叶混交林,说明该山位于中温带,故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11.A 12.C 13.B
(2009年高考北京卷)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下图,回答第14~15题。

14.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解析:选C。读图可知,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在一定高度上递增,然后会随水汽的减少而递减,排除A项;山地气温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如右图:显然B项错误;分析图可以看出降水量垂直变化最大的为③不是①。
15.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选B。分析图可知,①山麓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说明该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景观为温带荒漠;②山麓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为我国的半湿润区,景观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③山麓的降水量可知该地为亚热带气候,山麓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④山麓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为我国南方的山脉,热带、亚热带都有可能,因此只有①和③组合正确。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基本原理的应用。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长江流域的1998年洪灾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在于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中游的围湖造田和下游的泄洪不畅。
答案:(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体 水 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17.(PK重点线)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2: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材料1中A是       山脉,B是      山脉,C是      山脉,D是      山脉。
(2)若材料2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1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     山脉;②可能属    山脉;③可能属     山脉;④可能属     山脉。(填字母)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针阔混交林 D.落叶阔叶林
(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①~④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____________。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第(1)题,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判断。第(2)题,根据各山地自然带基带判断所属山脉。第(3)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故M带应为针阔叶混交林。第(4)题,①、③、④两侧自然带分布不同主要与降水因素有关。第(5)题,②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区不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第(6)、(7)题,由于基带为当地自然带,故②→④→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阿尔泰山 阴山 太行山 秦岭 (2)B D A C (3)C (4)南坡降水丰富 ③④ (5)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6)热量 由赤道到两极 (7)水分 从沿海向内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