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词典名字:

唐三彩

词典发音:

táng sān cǎi

注音:

ㄊㄤˊ ㄙㄢ ㄘㄞˇ

词典解释

唐三彩[ táng sān cǎi ]

⒈  中国传统的多彩釉陶器工艺。盛行于唐代。先用白色黏土塑成泥胎,然后涂以绿、白、黄等釉色,再放入窑中烧制而成。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陶器和陶俑上的釉色,亦指有这种釉色的陶制品。所谓“三彩”,并不只限于三种色彩。除了白色(一般微带黄色)之外,还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蓝色,也有少量茄紫色的。三彩釉的器物,多仿金属器,有些用作冥器。盛行于初 唐 以后, 辽 代仍流行,以后逐渐衰落。

网络百科

唐三彩 (唐代陶器)

  •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 近音词、同音词
  • táng sān cǎi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