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文

词典名字:

倒文

词典发音:

dǎo wén

注音:

ㄉㄠˇ ㄨㄣˊ

词典解释

倒文[ dǎo wén ]

⒈  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

⒉  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骛恍忽。”王念孙说:“怳忽”应是“忽怳”。

引证解释

⒈  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总说·倒文》:“六经或倒其文,如《易》之‘西南得朋’、‘吉凶者失得之象’,类皆有之,唯《诗》为多,如‘中林’、‘中谷’、‘家室’、‘裳衣’、‘衡从’……不一而尽。”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倒文协韵例》:“古书多韵语,故倒文协韵者甚多。”
姚维锐 《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补倒文成句例》:“昭 十三年《左传》:‘我之不共, 鲁 故之以。’ 杜 注云:‘不共 晋 贡,以 鲁 故也。’ 愚 按:‘ 鲁 故之以’,犹言‘因 鲁 之故’,倒文成句也。”

⒉  应是“忽怳”。应是“忽怳”。

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騖怳忽。”
王念孙 说:“怳忽”

网络百科

倒文

  • 指古书文句在传抄、刻印中颠倒误置的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鹜恍惚。”“恍惚”应与下句押韵为“惚恍”。
  • 古语中倒文的事例
  • 《左传·昭公十九年》引谚语“室于怒,市于色”,按通常顺序是“怒于室,色于市”(在家里发了脾气,到外面还一脸怒气)。
  • 《闵公元年》:“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按通常顺序应是:“与其及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犹有令名,不亦可乎?”(与其遭殃,不如逃走,不让罪名临头。出走后做个吴国太伯那样的人,还有美名,难道不好吗?)
  • 宋庠《重展西湖二首(其一)》首句“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中,“绿鸭”应为“鸭绿”的倒文。
  • 近音词、同音词
  • dǎo wén祷文
  • dǎo wén倒文
  • dǎo wén禱文
  • dào wén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