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我国产业嬗变战略分析.(一)

内容摘要:在考察全球产业转移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为我国在利用外资项目方面过多引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不太高。同时,依赖性太强,削弱了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探讨了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其战略嬗变路径,提出在密切关注跨国公司投资新趋势的同时,注意我国产业的升级,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强调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创新战略,产业升级

  一、全球产业转移的产生和演变历史背景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技术革命的成功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已经不能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不得不从发达国家陆续向外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格外受跨国企业青睐的地区,是劳动力素质较高、数量丰富且成本低廉的亚洲。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方兴未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世界制造业项目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如今,“亚洲制造”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制造”。制造业的转移,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的必然。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领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对于处在工业化初中期的中国来说,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等外向型工业,走出了一条典型的以外源型经济为先导的发展道路。而那些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销售渠道,已经组织起了全球性的商品流通网络,通过全球采购和代工生产,也驱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近些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的规模2005年就已经达到8 000亿美元。这大体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主要发达国家中,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例如,日本的出口额中,出口给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20%上升到2006年的35%。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给国外子公司以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从1999年的68%增至2006年的78%。90%的美国公司中,其公司内部业务至少有一项被外包,业务外包到海外的比例2003年为5%,2007年将提高到23%。

  二、全球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格局的影响

  全球产业转移既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就机遇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项目转移的接受企业生产技术档次不断上升。如我国自己独资和合资的半导体制造公司的技术进步很快,从贸易结构可以看出这一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总进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0.8%提高到了2005年的32%。

  第二,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企业开始摆脱依赖的角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这表明通过示范和学习效应,一些国内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做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者,也在向自主性的国际生产努力。

  第三,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项目区位的选择既不一定要靠近原材料供应地,也不一定要靠近产品销售市场,而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目前,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形成了产业集群,在这些地区设厂较易获得上下游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套与支援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外溢。这有利于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第四,加速引进了大型跨国公司,为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程度和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了标杆。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大幅度扩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影响和挑战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资项目输出方只是希望利用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我国的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我们的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我国所从事的生产链,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项目。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项目,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如果在今后的项目引进工作中,我们不加评价和选择,势必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永远处于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

  第二,国外企业或本地关联企业与国内的产业关联松散,容易变成出口飞地。制造业配套能力差,出口加工区往往是出口飞地,与国内经济关联差。这种外资项目的引进就很难形成产业的带动和联动效应,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