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一)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战略 重工业化 资源要素 价格改革
  论文摘要:我国工业化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偏低的资源要素价格政策,也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自“九五”计划开始我国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但是效果不明显,造成效果不明显最重要原因是目前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滞后、资源要素价格偏低。本文从实行资源要素价格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我国偏低的资源要素价格的原因,讨论了我国目前资源要素价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价格必须主要由市场形成,建立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资源要素价格的体制。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发展原因及其由此而带来的资源要素价格扭曲,探讨了我国目前的资源要素价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我国重工业发展战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迎来了百年动乱后的和平建设的机遇,作为一个技术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的落后国家,中国可以以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以下三方面原因决定我国以引进技术的方式来推进经济增长的道路行不通。一方面,因为朝鲜战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封锁和经济制裁,中国迫切需要独立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和军事工业体系,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我国武装部队以最新式的装备,增强国防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人迫切想改变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面貌。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我国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以最新式的装备;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我国农业以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并帮助我国五亿农民最终地脱离贫困状态。也只有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由此可见,重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是国家富强文明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基于以上原因,重工业的发达自然被当作国家富强的标志和目标。
  发展重工业,即发展冶金、动力、燃料、基本化学和机械制造业,然而,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大量的设备尤其是初期的关键设备需要进口、一次投入很大的特性恰恰与中国当时资本稀缺、出口少从而获取外汇能力小,资金少且分散的小农经济现实相违背。在资本极端短缺的条件下优先发展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导致优先发展部门中的重工业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为了克服困难,实行低利率和汇率政策,压低重工业投资和进口成本,同时压低原材料和工资以减少重工业投入、保证较高的利润率和积累率,以及相应压低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保证城市工人生活,就构成了中国为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选择的宏观政策环境。只有靠政府以扭曲各种要素产品的价格、利用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才能将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建立起来,这种计划经济的体制固然可以使中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但是,也必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工人、农民缺乏积极性和经济发展绩效差。这种资源价格体系人为扭曲资源价格,具体表现为:
  1.农业资源价格的扭曲
  国家通过大幅度压低农业资源价格的方式,并且结合配额方式建立起了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基础上的“产品”交换秩序,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积累。这种农业资源价格被扭曲的状态被长期保持了下来,并加以制度化了。从1962年到1978年我国存在着严重农业资源价格扭曲,其中扭曲程度最高的是1962年,即市场价格和国家的计划价格差别幅度大,扭曲程度达到了0.44。
  2.工业资源价格扭曲
  在片面进行重工业化的政策指令下,一切的经济活动紧紧围绕着重工业的轴心转动。从价格体系上看,在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时,是依照“重、轻、农”的顺序。在工业内部的价格扭曲特征表现为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偏低,而部分工业品价格偏高。即使在改革后,这种基本格局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自然资源价格的扭曲
  与当时的重工业化赶超战略相适应,生产资源价格扭曲十分严重。土地产权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导致了土地资源以零价格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不计成本地使用非常稀缺的土地资源,导致产品价格核算的低估扭曲状态。
  
  二、中国资源要素价格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科技贡献率很低,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1985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和电力弹性系数分别为0.6、0.67,到2004年两者数据分别达到1.59、1.52,能源、电力的消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资源要素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源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
  虽然通过价格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由市场形成,但相对于其他商品,我国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却偏低。如2004年国内汽油、柴油出厂价格比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国际市场离岸价每吨分别低791元、837元;国内汽油、柴油零售中准价较三地市场进口到岸完税价平均价格每吨分别低231元、335元。资源要素价格偏低不仅使其严重浪费,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设备的改进替代缺乏经济压力,企业生产经营缺乏降低能耗的激励。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
  2.资源价格的构成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资源价格定价方法
  现代经济学认为,合理的资源价格应由3部分组成:资源采掘、开发以及运输中的各项成本也就是开发成本;资源开发和消耗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即环境成本;由于资源没能进行持续管理而损失的未来利益即使用成本。目前我国水价中就包括了供水成本、污水处理费用和水资源费3项。但石油、煤炭和其他由市场形成价格的矿产资源还没有遵循这一定价思路,价格只反映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包括开发而引起的环境成本,目前许多资源性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没有体现在价格中,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环境损失不能从资源性产品的销售中得到补偿,从而造成国内的资源要素价格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