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造心理教育的策略(一)

关键词:中小学;创造心理教育;策略 摘要:结合当前创新教育的要求,阐述了中小学开展创造心理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随着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基础教育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注重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关注的热点。以塑造学生全面素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创造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最本质特征和深层次要求。开展创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长学生的创造才干,有很多途径。我们认为,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中小学教育现状出发,依据儿童的年龄心理持点来安排、设计教育活动,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创造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现代创造学原理和现代心理学发展的要求,采用心理教育的方法与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讲,创造心理素质教育是从创造智能素质和创造个性素质两方面,双管齐下,协同培养,从而开发学生的最宝贵的创造潜能素质。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开展创造心理教育,必须从整体上来设计、组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均应体现出创造教育的要求和心理教育的特色。这是中小学开展创造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开展卓有成效的创造心理教育活动,还有赖于教育者对以下策略的认识和把握。

第一,教育方式的民主性

创造的本质在于求异。当对个人的赞许是以顺从为条件时,有创造性的人就会感到压抑。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在我们的学校系统中是会感到困难的。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大多奖励顺从而反对发散性思维。因此,开展创造心理教育,必须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方式,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氛围而不是集中专制和强求一律。我们必须认识到创造力是人的潜在价值。鼓励学生用不同于老师的方式来理解知识,用不同于其他人的观察和思考来认识客观事物,保证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

教育方式的民主性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唯教师是从,唯教材是从”的局面,真正将学生推到认识的主体的地位,放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汲取知识,完善自身。正如前苏联学者雅各得钦所言:“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

第二,教育过程的活动性

能力和个性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工作、劳动等实践活动。创造素质作为心理品质中最可宝贵的成份,自然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活动。儿童的创造心理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其内在的自我实现需要与外在的客观现实要求相结合的作用。由于处在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儿童,自我实现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外在客观现实的要求,外在环境影响的作用就益发显得重要。因此,中小学开展创造心理教育,就应当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来强化、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动力。这里,开展卓有成效、丰富多彩的教育训练活动,尤其是结合科技创造开展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活动,便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上海市和田路小学,自1980年以来,利用“三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受到广泛关注,便是良好的例证。

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加强教学的应用环节,发现教育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