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1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分析1.1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不协调中国要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的国家,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城市化建设,中国的城市化率 1978 年只有 17.92% ,到 2008 年时已达到了45.68% ,每年约有 1200 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预计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到2030 年,要满足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必须提供如住房、汽车等一系列生产、生活必需品,由此,钢、铁、水泥等工业耗能品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将继续增长,预计我国人口高峰将在 2030~2040 年达到 15亿,劳动力年龄人口增长持续约 10 年左右;随着人口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主要资源、能源消耗量将显著增加,加上就业需求仍在增长,这将对中国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表1 为 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世界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最不发达地区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产业结构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列出了部分 2006 年和 2007 年的数据。从表 1 中看 2008 年的统计数据,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最不发达地区为 25.1%,中等发达地区为 10.1%,发达地区为 1.4%;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最不发达地区为 28.9%,中等发达地区为 36.9%,发达地区为 26.1%;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最不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分别为 46.1%、53%和 70.2%。很明显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越低,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和能源需求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第三产业的比率愈高,能源的消费愈少,中国的第三产业比率逐年有所提高,由 2000 年的39.0%到2008年达到了40.1%,但进展缓慢,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世界平均水平 2006 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比率为69.0%,与发达国家美国和英国相比,差距更大。
  资料来源: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 ①:2006 年数据; ②:2007 年数据。
  1.3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企业。有资料显示,我国 1 亿美元 GDP 所消耗的能源是 12.03 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的7.20 倍、德国的 5.62 倍、美国的 3.52 倍、印度的 1.18 倍、世界平均水平的 3.28 倍,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 10%。目前我国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 10 个百分点,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 能耗下降 20% 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年度单位GDP 能耗目标。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变化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作用超其他所有驱动因素的总和。
  中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的核心,是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实践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靠自主创新。
  1.4 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中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占 5.4%,天然气占 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难以改变。尽管在过去 20 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来源的多样化,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一直努力发展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周培(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或旅游一段时间之后才入学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学生仍旧以寄宿为主,走读生很少。
  这与中国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将进入官立高校进学视为入仕的预备阶段,学生因而具有“准官员”的身份和地位。入学意味着脱离了普通老百姓阶段,变成士、农、工、商四民中士阶层的一员,不仅可以免除赋役负担,而且还常可享受官方供给的免费食宿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