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变革与国情——对鸦片战争后至抗战前中国手工业的一个分析(一)

内容提要:本文对鸦片战争后至抗日战争前的中国手工业变革进行简要分析,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不可能脱离传统和国情。

关键词:百年变革国情


自鸦片战争西方入侵,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在“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社会经济震荡中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百年激荡,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础成分——以家庭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影响如何,是我们认识和判断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变革状况、变革道路和变革特征所必需的。本文的分析表明:百年来中国传统手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入侵与传播”有关。但影响变革的关键是中国的内部因素——中国国情,包括需求、消费习惯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正是这个内部因素,使中国传统经济在外力影响下仍有其继续生存的余地和驱动力。
由于中国的生产力在客观上远逊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又是由已经成功的西方国家制定的,等等,长期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被认为是只能否定传统的线性发展过程,手工业当然是首先要消灭的对象。这也被众多的教科书编成了一部经济史。但在这个似乎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思维定式下,许多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现代化的方向和标准是什么?有能够脱离传统与国情的、与民族特点无关的现代化吗?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奇变”,中国的最大矛盾和危机,是如何在向西方学习,以抗击侵略免遭亡国灭种前景的同时,又能保持传统中适宜国情的优势成分,在破除闭关自守、与国际交往的新局势中,改革自我又不放弃自我,重新找到振兴民族的方向和途径。
这个问题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世纪中几乎没有解决的可能。时局不允许,实践也不成熟。中国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令人惭愧的是,时至今天,这个问题仍未能很好地解决。本文奢望能以一己之偏见,为国人思考问题抛砖引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对手工业的定义是:凡需要借助于人力工具、耗用劳动时问对原料加工、经劳动所得的生产物较前增加了附加值(这种附加值一般可以被列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加以计算),此种生产活动,我们都认为其是一种手工业生产。不论该生产活动是以何种组织形式(个体或家庭或作坊或工场)进行,规模有多大,加工附加值的大小、其产物是出售还是自用。从此定义出发,凡是对原料进行了人力工具加工的产品,一般都是手工业品。

一、需求与生产:抗战前中国手工业的生存环境

影响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的因素十分复杂,有长达数千年的长期影响,上百年期间的较长期影响,也有数年期间的短期影响。长期、较长期和短期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某一特定时期的手工业面貌。就抗战前10年间的状况看,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及基本国情影响,如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密集和家庭生产对成本的重要影响,仍然起着基础性作用。较长期性影响,如随着“欧风美雨”而来的消费习惯变化,现代工业产品对某些同类手工产品的替代等,经历百年仍在继续之中。短期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在1927年至1937年期间,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中国经济的全面困境,全国性特别是农村的金融紧缩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手工业的重大打击;种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农村破产”对全国消费水平特别是农民消费水平产生了重大制约。日本占领东三省和侵蚀华北,严重影响了手工棉纺织业、榨油业等行业的市场。
1.需求状况及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活用品的变化:近代中国处于历史性的大变动中。资本帝国主义入侵,最先使通商口岸及相近城市的居民构成、生活方式和生产方法都发生了显著的“现代化”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围绕其的城市服务业、商业阶层,构成了新的市民团体,他们的吃穿住用行主要由新兴的工业产品构成。原有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由传统手工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由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大量变为工厂机器产品——部分洋货部分国货。现代工业主要是轻工、纺织、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影响了众多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风气,也影响到了部分农村地区中的部分居民。这些“洋货”和现代工业品,一方面具有传统手工业所不具备的特点从而替代了传统手工业品,如洋布做的新式服装取代了土布衣、机制细面粉代替了土磨粗粉,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了人力畜力车、新式文化用品如铅笔、钢笔取代了毛笔。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又生产出传统手工业无从生产的众多新式用品,如电灯、电器、火柴、卷烟、新式建筑材料和房屋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需求的很大部分受到削减。需求方面的重要变化还有:随着清廷的灭亡,传统手工业中的重要部分,如专门为统治集团消费而生产的丝织品、宫廷用品、瓷器等,都受到严重影响。
2.生产和供给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原料、动力和生产加工方面。动力方面,在需要大动力和大规模生产的行业中如钢铁冶炼、造船、纱厂、发电,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机械取代了很大部分的人工和畜力,这就出现了若干部门中现代工业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业生产的过程。较为明显的是钢铁冶炼业:湖南邵阳、武冈、新宁、湘潭一带的土法炼钢,历史悠久。邵阳所产钢称为宝庆大条钢,同治年间,所产钢条每年约1万余担,行销汉口、长沙、河南、甘肃、山西、河北等处,有炼钢钢坊20余家。湘潭所产钢名曰苏钢,咸丰时有钢坊40余家,年产钢,销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天津、东北等地。由于受国外进口钢冲击,营业日下,销路、产量均大缩小。至1930年代,邵阳钢坊只剩8家,湘潭苏钢坊只有1家。两地年产钢约2300担。①山西晋城的土法炼铁颇为著名。在道光年间,营业发达,全县冶铁炉达1000余座。后逐渐衰落,至1920年代前,约有四五百座。但在30年代,由于“外铁充斥,销路日促”,加以捐税增重,交通不便等原因,“营业愈趋衰落,炉数锐减至百余座。”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七编六章,第349—354页。
②《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六编五章,第478页。

手工铁货业等:中国手工铁货业在外货冲击下受到严重破坏。山西长治的荫城镇是晋南铁货业中心,出品畅销全国,在清代干嘉时期,每年交易约银1000余万两。当海禁大开后“洋货侵入,机制物品,精巧价廉,销场几尽为所夺”,至l930年代,每年交易额只有40万元左右。①
技术和生产工具方面:传统手工技术和工具无法生产许多因消费风气改变而需要的新产品,因此在这些领域新式的工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不可避免地取代前者。如火柴制造的主要工序、小型电力针织机,最主要的是纺纱、织布的机械化生产、机器缫丝、机器面粉,等等。
凡因为近代城市兴起而形成的新需要如市政设施、供水供电、现代交通工具、现代建筑物等等,都产生出对生产这类新产品的生产工具设备技术的强大需求。
在生产原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机纱替代土纱。机纱取代土纱的关键并非是价格低廉,而是机纱作为织布原料的性能高于土纱,同时又可以借助现代商业和运输手段开辟远较土纱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不但在原先用土纱纺织地区的农民很快接受了机纱,而且在大量原先不产棉花和不能取得土纱纺织的地区,也因机纱的输入发展起织布业。
3.影响需求和生产的重要因素是国际贸易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关后外国工业品大量输入中国,严重打击了传统手工业产品的固有市场。与此同时,外国工业品输入又刺激中国仿制某些产品,这些仿制品不一定完全用机器和工厂方式生产,从而产生某些相应的新型手工业生产,如针织业。而外国工业品的输入中也包括了一些工业原料,为新型手工业的产生准备了原料条件,如人造丝成为新型土布的重要原料。另一方面,外国市场对中国手工业品,包括经过手工加工的原料如生丝、桐油和食用油,手工编织品和工艺品(如刺绣)等等又产生需求。
然而,在上述对传统手工业不利因素出现的同时,还有手工业存在和一定程度发展的巨大空间。这体现在需求空间和生产供给潜力两方面。
需求有对手工生产方式和工艺的需要和手工业制成品的需要两大方面。这种需要之所以有巨大空间,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下消费习惯和绝大部分的需用品都仍然是传统的。是因为改变消费习惯的人士局限于城市中的部分人口和很少数的农村富户,而且也非全部改变。这些人充其量只占人口总数的不足20%,80%以上的人口仍生存在传统生活环境和传统消费水平之中。对这部分人而言,以最少开支获取最多收入以维持基本生存仍是主要生存原则。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也不可能或不允许其根本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直至1930年代,对农民的生计调查乃至对县、乡的日用商品调查(如定县)都足以说明,人们的吃穿用住行都以传统为主。尽管他们可能在很少程度上使用了新工业生活用品。
中国人力的丰富和低成本的家庭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具体环境下,更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资本和机器,发挥出手工劳动的潜力和优势。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用新式工业的产品作为原料和生产工具,极大加强了手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以劳力替代机器和资本,生产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生产新式手工业品出口或内销;在西方全部使用机器的生产,而在中国变为机器动力与人工生产相结合。手工生产作为工厂生产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六编五章,第465页。

二、手工业类型

1.用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自给性”手工业。典型代表是农民家庭对粮食的加工工业,如碾米、磨面,又如为满足家庭消费进行的棉纺织业,等等。这类手工业一般沿用极其简单的手工工具,采用家庭劳动力互补、充分利用家庭成员的剩余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以不计劳动成本的原则进行,其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只是非常简陋的手推磨之类的折旧,极其低廉,乃至到可以不计的程度。粮食加工的原料当然是自己所种的粮食,是无需购买的。虽然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这种劳动简直算不上生产性活动,社会各界人士也往往视其为家务劳动,但从总产值计算,这类手工业的比重最大,也最普遍,实际构成一般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用以满足自己消费的纺纱、织布、制造简单生活生产用具等等也是同一类。这是在各类手工业中最稳定、最不易受外界影响的类型。原因在于,这类仅仅用于为自身消费服务的手工业,其“行为准则”和运行机制极大不同于为市场生产的手工业,两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2.手工工匠或手艺人为雇主进行的手工业生产。如木匠、泥瓦匠、裁缝、专业织布匠、石匠、小炉匠等。这类工匠凭借自身的手艺,为倔主进行手工业生产,获取工资,如盖房、制造农具或家具、织造布匹,裁缝衣服,修磨,补碗,等等。据1930年代中期对河北清苑的调查,木匠和泥水匠是当地农村最普遍的副业之一。在所调查的24个村子中,有木匠者14村,从事该业的每村多者4户,少者1户,一般每村2户,从业者每村少则1人,多则20人,一般2—4人。有泥瓦匠者9村,每村从业状况与木匠类同。这类手工业的特点是需求者雇用工匠,供给原料(如需盖房者提供砖瓦木料)、有时需提供生产工具(如织布机)。这些手工业包括多种行当,如建筑、农具制造修理、织布业、日常生活用品制造等。
3.为本地小范围需求而进行的小商品手工业。这类手工业的特征是,以家庭生产为重要形式,常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基本利用本地或自家的生产物为原料,生产工具相当简单廉价,生产技术水平往往要求不甚高,产品基本是为当地市场较稳定的需求甚或为了某些人而生产的,市场范围甚少变化。“三就地”即原料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就地是其主要特点。它又大体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不需要专门技术,普通人都能掌握其生产技能、通常与农业密切结合者。最普遍的是以自给棉花进行的家庭棉纺织、以自给蚕茧进行的缫丝(土丝),等等。第二类,专业性较强的个体户或小作坊生产,例如,农村油坊、砻坊、磨坊、粉坊,农家豆腐坊,农村木匠坊(铺)、农具修理售卖店或铁匠铺,等等。张世文在1930年代初对河北定县农村工业的详细调查中,此种手工业共列举有数十种,如:制绳、席拍(作锅盖)、席篓、蒲锅盖、苇箔、柳编制品(柳罐、簸箕、篮筐等)、做豆腐、粉条、挂面、磨香油、造酒、制醋、制酱、做芝麻糖;做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叉子、农具木柄、辘轳、犁架、木耧、风车、花生筛子、扁担、牲口鞍子、木瓢、赶面杖、椅子板凳、水桶、风箱、纺车、络车、织布机及零件、草纸、高香、木制玩具、猪胰皀、捆扫帚、做鞋,等等。它们大致可以归于纺织、食品加工、农业生产工具制造、日常生活用品制造等行业。
由于市场范围主要限于附近农村,原料大多来自本地,因此与城市和现代经济的联系不大,其小型化的生产规模、人工动力和传统技术水平是适应它所面临的市场需求种类和大小范围的。这种类型的手工业之稳定性虽然不如完全自给性者,但如果在需求方面没受到生活方式新变化的影响,而仍然维持传统消费习惯,这类工业就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技术水平的必要性乃至可能性,正如人们对湖南豆豉业所评价的:“豆豉业为小规模之作坊手工业,经营规模在内地无须过大。”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湖南省实业志》第七篇三章,第188页。

4.产品以跨地区和全国市场为主,甚至部分输出国外;采用原料多非生产者所能生产,其中包括从外地购入的现代工业产品。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原料的扩散,这类手工业在生产地域上可以迅速扩展,在生产工具上可以发生从原始手工工具到改良工具到人力机器工具的变化,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可以发生从家庭到作坊到手工工场乃至到近代机器工厂的转化。但在相反状况下即市场萎缩时,此类手工业又会大幅衰落,从使用机械的工场手工业退回到家庭生产中去。这类手工业的稳定性较差。使用机纱为原料的手工棉织布业是典型。在这类生产中,凡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改变产品质量数量者,都难免衰落的命运。如南京丝织业。土铁土钢冶炼及某些制品(如土针制造)。在市场仍延续或部分维持传统消费习惯、传统生产方式又能满足需求量时,原有手工业可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在传统手工业如陶瓷、漆器、纸伞、文房四宝、刺绣、鞭炮等中尤为明显。在市场发生重要新变化,而手工业又能跟随需求改变原有生产方式时,该手工业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如棉织,上海、杭州的丝织业。在市场出现新需求,还会出现因旧式手工业不能解决新式工业又难以解决市场需求时,出现新的手工业如肥皂、针织、毛巾等等,这在上海等大城市尤为显著。
5.由于有生产要素或成本优势,作为现代大工业生产工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用人工生产的手工业,如火柴盒业、机器制造、五金、针织业。
6.适于国外市场需要,为出口服务的手工业,如草帽辨,花边,发网。如桐油加工,部分大豆榨油作坊,猪鬃加工。
实际生活是十分复杂的,理论框架不过是把丰富多彩的实际强行纳入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去。我们看到,在各种类型中间还有若干兼具各类特点的“亚类”,如介于第二类和第三类之间的“亚类”:原料主要来自外地,但产品市场却主要在本地区的小范围内。又如:原料主要来自本地区或是自给性的,但产品却以供应外地为主。就定县看,前者有以铁为原料却为农村服务的手工业品,如剃头刀、修脚刀、瓜菜擦子、铁制农具、铁织布机、牲口铁掌、洋铁器、旧式锁,等等。后者的重要代表是手纺纱。还有手织单子(9/10销张家口、绥远等地)、腰带(7—8/10销西北)、腿带(5/10销张家口等地,2/10销外县),等等。正是其中的部分产品,或由于原料或由于市场,受到了外国“洋货”的强烈冲击。
无论何种类型的手工业,只要它在近代中国长期顽强地存在,都与其有两方面的特点有关。首先与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源配置优化利用有关,其次与现代经济的各种互补关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