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不是论证出来的(一)

【内容概要】人们心中的“信念”或“真理”有三种:经验科学的、数学逻辑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信念的;这三种的理据互不相同。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信念,是不能靠先验论证令他人接受的。人们接受自由主义,只能是因为:人们在共同性、交往性、互动性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共同觉悟出:必须要在人际关系方面采取自由主义的信念、确信、真理。
【关键词】信念;真理;自由主义;先验论证。


1.经验科学信念、数学逻辑信念、社会规范和道德信念
“信念”这个词我们经常使用,但事实上该词的歧义很多,因此在使用该词时必须先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里我们按照分析哲学家皮尔士提出的定义:“信念就是被认为是真的命题;它是一个人愿意以某种确定的方式据以行动的东西;它标志着心灵的一种习惯,它是一种同怀疑相反的状态。”(《当代分析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9页)。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她)所确信不疑的结论、行为,就是这个人的信念。如果某一个结论、行为被一群人(可能是几十人、几百人,也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地确信不疑,那么,它就是对于这一群人的共同信念。
如果一种信念被一个人(比如张三)确信不疑,但在事实上还没有被其他人确信不疑;那么,虽然张三确认它为信念,而且张三还确信:其他人一定会像自己一样,也会对它确信无疑;但这毕竟还只是张三的一种预测,我们仍然说:它目前仍然只是张三的信念,还不是其他人的信念。
什么是“真理”呢?皮尔士说:“注定将最终为所有研究者赞同的见解就是我们说的真理。”(同上,56页)。因此,如果张三确信地球围绕太阳转,而且他认为这一见解最终将为所有人赞同,那么,这个天文学上的结论对张三来说,就既是信念,又是真理。可是说到“真理”,完全可能出现种种分歧,张三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李四却认为相反,而且两人都各自确信自己的主张“将最终为所有研究者赞同”。为了避免混乱,本文只谈“信念”,不谈“真理”。
按照以上定义,信念就会很多种:我确信太阳从东方升起;我确信8和9相乘等于72;我确信买东西时必须排队;我在太阳下跑步一小时后确信要喝水;我确信我很爱听莫扎特的音乐;等等。在这里只谈前三种,我把前三种分别称为:经验科学信念、数学逻辑信念、社会规范和道德信念。
虽然有三种“确信无疑”,有三种信念,但它们的理据、基础是不同的。经验科学的判断之所以被一个人确信,是因为该判断符合了这个人自己的经验感觉;数学、逻辑的判断之所以被一个人确信,是因为该判断符合了这个人自己的内在数学和逻辑能力。所以,当一个人——比如张三——试图说服李四确信某些判断时,张三应该首先分清自己想说的是什么性质的判断;判断的性质不同,所使用的理据、基础就要不同。要说服李四确信“太阳从东方升起”,就要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指给李四看太阳从东方升起;也就是说,要经过李四的经验验证。要说服李四确信“8和9相乘等于72”这种数学或者逻辑性质的判断,就要给他按照数学和逻辑原理进行演算推理,要掰着手指或者加上脚趾头为李四进行演算。
那么,怎么说服李四或其他人确信社会规范观念、道德观念呢?怎么让其他人确信:买东西必须排队、卖东西不能骗人、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别人的妻子不能勾、开会必须准时、下班不能早退、别人的自由不能干涉(比如别人上班穿什么衣服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权利),别人的财产必须得到尊重(比如资本家的巨额收入是凭他们自己拥有的资本、加上才华和运气得到的,别人无权过问)?怎么说服其他人确信:或者摩西十戒,或者三纲五常,或者自由平等,或者民主法制,或者堕胎合法合理,或者堕胎不合法不合理呢?

2.使用先验论证的方式说服他人接受自由主义作为心中的道德信念
为了做好这种说服工作,为了论证某种社会规范、道德观念是“合法合理”的、“绝对应该”的,古今中外的圣贤哲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印度教是从“业报”“轮回”的角度论证,教育百姓安心服从现实中的社会等级规范,这样下辈子就会有好报;基督教是从上帝的角度,动辄便说“上帝怎么说”,动辄便说“天堂地狱”;孟子是从动物的角度论证,动辄便说:人不是禽兽,怎能不讲道德呢?“无父无君,是禽兽也。”①;董仲舒是从天理中的阴阳之道论证:阴阳之道是世界的根本之道,纲常人伦则恰恰符合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②;程朱理学则从理与气论证,说世界的根本之道在于理与气的并存,理是绝对的、无始无终的、完全的、无限的,气是相对的、有始有终的、有限的;这两者落实到人身上,则有了天理和人欲之分。所以“存天理、灭人欲”其实是有着“自然性”依据的——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③。古代日本在这方面比较缺乏人才,但屡试不爽的“拿来主义”被再次祭出,这次他们拿来的是儒家,以至于“儒家哲学几乎取得了相当于国教的地位。”④。我们绝不能说,上述种种圣贤哲人的努力就全无效果;他们说了几千年,就没有几个人真正确信他们的话,把他们的话视为信念——社会规范和道德方面的信念?我们应该相信:上述圣贤哲人提出的主张,被他们时代无数的人民视作信念乃至真理,视作自己行为的准则。这些主张,成为了那些时代无数人心中的“超我”。当然,今天的人很可能会反感、乃至厌恶上述主张,决不会把它们视作自己的信念,更不会把它们视作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