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齐梁诗文研究鸟瞰(一)

【内容提要】
文从永明诗文、梁代中期诗文、宫体诗文等三个方面,对二十世纪的齐梁诗文研究作一宏观上的回顾,考察、梳理了一百年来齐梁诗文研究的历程,凸现了齐梁诗文在二十世纪的研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研究者对齐梁文学逐步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 二十世纪/齐梁诗文/鸟瞰


齐梁文学在历史上得到几乎是众口一词的斥责,成为轻绮浮艳文学的代称。二十世纪的齐梁文学研究尽管仍受历史的诸多影响,但显而易见的,也取得了许多突破。
一、永明诗文研究
声韵问题是永明文学的最重要特征,但有关永明声韵的原始理论材料亡佚殆尽,较多保存六朝声律理论的,只有《文镜秘府论》了。因而该书的研究,对于展示永明体的形成到近体诗形式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书的研究,在日本以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考》为翘楚,国内以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为集大成之作。四声的研究,陈寅恪《四声三问》中认为创始于周颙沈约二人,其发现与确立,肇始于佛经的转读。刘跃进认为,除了转读佛经的影响外,魏晋的“诵诗”之风对四声的确立亦有影响。四声的含义,亦得到热烈的讨论,郭绍虞《永明声病说》、《声律说考辨》、《声律说续考》讨论了四声与五声的关系以及四声趋于二元化的问题;逯钦立《四声考》详细讨论了“纽”、四声与五声的异同等问题;香港的饶宗颐、日本的兴膳宏等海外学者亦有很具识见的论文。关于八病,郭绍虞、刘大白、杨明、刘跃进、日本学者清水凯夫、美国学者梅祖麟等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证,证明“八病”的名称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
对永明体的研究已不限于四声八病,而有了更为广义的理解。王钟陵认为永明体包含四项内容:一是声韵的研讨和篇幅的缩短;二是对流转圆美和平易艺术风格的追求;三是诗境的婉美与巧思;四是自觉的意境诗的初步形成。刘跃进则认为永明体的特征应包含如下要素:一是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主;二是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观念十分明确,粘的观念尚未形成;三是用韵已相当讲究,押平声韵居多,通韵已接近唐人;四是在对仗方面追求自然与情理的完美结合。至于永明体在近体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朱光潜《诗论》、郭绍虞《从永明体到律诗》以及管雄、张永鑫、吴小平等都作过清晰的描述和深入的论述。永明文人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沈约的生平研究有伍俶傥《沈约年谱》、铃木虎雄《沈约年谱》,王达津《沈约评传》、刘静夫《沈约评传》;作品校注中,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是目前收罗沈约作品比较全面、校注也比较精审的本子。谢眺的生平研究有伍俶傥《谢眺年谱》,陈庆元《谢眺诗歌系年》,林东海《谢眺评传》;作品校注以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最为精全。王融生平研究有陈庆元《王融年谱》。江淹的生平研究有吴丕绩《江淹年谱》、俞绍初《江淹年谱》、曹道衡《江淹评传》、《江淹作品写作年代考》;作品校注有俞绍初《〈江淹集〉校注》。任昉的生平研究有谭家健《试论任昉永明诗坛的主流派沈约、谢眺王融等人的诗作讲究声律,崇尚清丽,属于其时的“新体”;江淹、任昉王俭典雅古质,保留着“古体”的风貌。在新体、古体之争的研究中,曹道衡对“江郎才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原因是江淹入齐后官居高位,难以专心创作,亦无心创作。更重要的是江淹的创作明显地受元嘉诗风的影响,不讲求声律,与当时盛行的清丽诗风形成鲜明的对照,显得很不协调。刘跃进对“古体”诗人的“隶事用典”进行了研究,认为卖弄学问,缉事比类,是王俭及其追随者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与永明诗人的平易自然诗风是很不协调的。
  二、梁代中期诗文研究
日本学者清水凯夫《梁代中期文坛考》把梁代文学分为三期,天监年间(502-519)为前期,普通年间至中大通年间(520-534),以湘东王萧绎中大通六年(534)撰《〈法宝联璧〉序》为标志,梁代文学进入后期。还有一种修订意见,如兴膳宏《沈约与艳体诗》,刘跃进《昭明太子与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等则认为天监十二年以前是永明文学的延续,沈约、任昉萧琛、陆倕等永明作家还比较活跃,他们的创作,也已具有宫体诗的某些特征,称之为宫体诗的先河并不为过。这是梁代文学前期。从天监十二年沈约之死,到中大通三年萧统之死,为梁代文学中期。这一时期,梁代文坛上掀起一股文学复古思潮,有继承永明文学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永明诗风的反拨。中大通三年萧纲继为太子,又否定梁代中期文学,遥接永明诗风,并变本加厉,推动轻艳诗风的发展,是为后期。
梁代中期的代表性作家何逊、柳恽、吴均、王僧儒、刘峻等人,他们的创作既有永明诗风清丽的一面,又不无古朴、清拔的色彩。何逊的生平研究有何融《何水部年谱》,李伯齐《何逊行年考》,张忠纲《何逊评传》。曹道衡《何逊生卒年问题试考》、《何逊三题》对何逊的生卒年作了详尽的考证。作品校注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何逊集》,郝立权《何水部诗集》,何融的《何水部诗集》,李伯齐《〈何逊集〉校注》是目前唯一的全注本。吴均的生平研究有曹道衡《吴均评传》。罗国威《〈刘孝标集〉校注》辑录书、志、启、论、序、诗六类十六篇,对刘峻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其中《书〈梁书·刘峻传〉后》对刘峻的生平事迹又作了一些考订,补充了《梁书》的一些不足。梁代中期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刘孝绰、王筠、裴子野。日本学者清水凯夫《六朝文学论文集》用大量篇幅欲证明刘孝绰是《昭明文选》的实际主编,在选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裴子野的《雕虫论》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朱自清《诗言志辨》和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都认为该文是对当时文风的猛烈批判,罗根泽和沈玉成都赞同此说。但日本学者林田慎之助提出新说,认为《雕虫论》是《宋略》的一部分,得到曹道衡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