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一)

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人力资源能否有效开发与管理,决定了组织竞争力的兴衰,已为世人共识。人力资源管理对传统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挑战,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并努力开发人力资源,成为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可以说是政府的附属物,是一种垄断式经营,企业的命运主要取决于国家计划而不是市场的竞争压力。国家经济成分的单一,国有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大锅饭”式的工资待遇制度,保证其能够获得优秀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规范,现代制度的逐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以及中国加入WTO,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有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和淡化,阻碍人才流动的壁垒正在消失,这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危机。
  人才危机极大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相关的人力开发政策不配套,给新老员工的待遇的不同,造成企业内部的矛盾,加剧了人才的外流。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自身缺陷没有改善,新员工在加盟企业后不久便滋生了不满;严格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客观上遏止了员工的个人发展,从而进一步阻碍企业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使员工的个性被扭曲,同样会导致内部员工的强烈不满,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造成信任危机,激化了人才的流失;不规范的做法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土政策使企业口碑变的很坏,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增加了员工引进的难度。
  现在国有企业人才危机直观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入口和出口。在引进人才的入口,表现为员工招聘困难,特别是对一流人才和优秀人才难以引进,企业缺少新鲜血液,供血不足。在人才流失的出口,表现为企业培养的大批成熟人才、优秀人才流向竞争对手(主要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失血过多。供血不足和失血过多的双重压力,使国有企业的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极度恶化,综合实力每况愈下。国有企业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去解决人才危机问题,但通常的做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客观上讲,许多国有企业对人才危机的认识陷入严重的误区,没有剖析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研究企业人才问题,只是从局部出发,采取一些治标而不治本的对策。国有企业人才危机的外在表现反映在进口和出口,但这仅是表象,国有企业人才危机有其深刻的根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企业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是指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其在企业整体经营中所应有的重要地位,侧重变革管理和人性管理,是属于预警式的管理模式,即采取前瞻态度,防患于未然;将重点放在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上,着重雇主或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在很多国有企业里,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人事管理,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以“事”为中心,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政策、人力资源部门无法统筹管理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等现象。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了诸多不合理的人才浪费。国企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缺少人人都成才的管理理念,缺少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意识和观念,缺少出人才的机制。
  2.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缺乏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考核、评价、激励、培训、淘汰的管理系统工程,这一系统能否健全与良性运转,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能否推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关键。作为企业管理主体的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如何管好人,如何将人的能动意识进行充分的发挥,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职能。
  在国有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大多数是技术人员或单纯的行政人员,这些人员有懂生产实践知识,便于生产一线人员的配置,善于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人员、部门的关系等优点。但从总体上看,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知识,他们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之中,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缺乏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技能和认识。大多数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只就本企业的情况进行管理、调整、设置薪酬体系,没有考虑整个社会的或者本地区的人力资源环境状况,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自成封闭系统而没有外在竞争性。同时,存在许多部门的领导甚至是高层领导,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不满意,对本部门人员的流失归咎于人力资源部门,忽视自己本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员性和系统性。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企业高层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普及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应为国有企业十分迫切的任务。
  3.企业缺乏对人才成长规律、自身需求的正确认识
  人才是组成企业系统的特殊要素,具有其它系统要素所不同的特质,其一,它是能动的、变化的、不断发展的。其二,它有自身的需求,且这种需求是在不断发展的。其三,它具有感知能力会思考,对自身所在的系统和外部环境具有主动判断能力。事实上,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体人群是35岁以下的青年技术人才,他们的成长存在着阶段性的客观规律,并且不同成长阶段的自身需求不同。
  第一阶段:大学毕业2年~3年(第一人群组),是人才流失的高发期。这个阶段属于人才早期成长时期,青年人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业务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但很多国有企业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有效的手段,对人才早期的培养和使用放任自流,工作任务不满,没有压担子,年轻人满腔的创业热情和工作激情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释放,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才担心荒废学业,虚度年华而流失。同时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由于跳槽的机会成本较低,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思想的波动性较大,加剧了流动的可能性。
  第二阶段:大学毕业3年~5年内(第二人群组),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基本完成了学生向科技工作者的转变,但他们面临着结婚成家等客观事实,生存的压力使他们变的相当现实,非常注重个人收入以及住房等福利待遇,而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薪酬待遇方面与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相比存在差距,相当一批年轻人因此而流失。
  第三阶段:大学毕业5年~10年内(第三人群组),这个阶段流失的人才大多是具有较高水平和能力的骨干员工,各方面都走向成熟,个人事业的发展成了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但是国企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不能满足骨干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产生了矛盾,企业不能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处于这个阶段的员工流失对国企产生的影响巨大,这个阶段跳槽的机会成本较大,流失的多是能力极强的核心骨干员工。
  4.企业人才的价值实现缺少公正的环境
  企业吸引人、留住人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和承认员工的价值,给人才的价值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人才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也是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础管理的薄弱,企业制度不健全,人才使用管理随意性大,对企业的管理流程的规划和界定不清晰,导致企业机构设置、工作分工不合理,对岗位的分析设置缺乏依据,造成扯皮现象。而业绩评定缺乏依据,能者多劳不多得,造成能者的不满和抱怨;企业内部竞争的机制尚未建立,人为的将岗位分出等级,人才在企业内部很难流动,最终造成在企业无可选择性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