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及其机制探究(一)

论文关键词 新农村 公共产品 供给机制 构架
  论文摘要 文章界定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分析了其在农村供给的现状,探讨了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构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整个农村乃至全社会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在农村广泛而深刻的配置过程,其关键是要弄清楚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以及应以怎样的供给机制,使公共产品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研究、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
  
  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构架和我国国情来理解,从政府职能和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核心出发,公共产品应当涵盖如下方面:①安全事业保障,如国防、治安等;②公共事业保障,如科教文卫等;③公益事业保障,如市政建设等;④监督调控保障,如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按照上述理解,根据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应当和城市一样,除了安全事业、监督调控这两项最基本的保障之外,最重要的保障应有如下方面:
  1.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能体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它的受益对象广泛,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如水、电、路等。这类建设必须纳入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范畴。
  1.2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它涵盖了农业内部经营管理、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采用、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农机具的使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产业规划与结构调整等一整套技术形成的有机整体。涉及到广大的涉农行政事业单位,如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毫无疑问,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这类建设已经纳入到公共产品的范畴。
  1.3农村规划服务建设根据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各级规划部门均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但目前这些部门的服务职能还没有完全向农村延伸,农村城镇化、住宅规范化、生产、生活、中心集镇的规划与布局等急需规划、经管部门的参与。
  1.4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能力的改善、自身综合素质的增强和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建立适应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布局合理的各类学校、图书馆、卫生院,是解决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问题的精神期盼。
  1.5农村社会保障和扶贫体系建设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中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鳏寡孤独、因灾害等造成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户的生活保障和扶贫救助,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生存环境的改善,必须和城市同类问题一样有赖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
  2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从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来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投资有所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环境有所改观。但长期积聚形成的农村公共产品的短缺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2.1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定位不甚明确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之春”等类似活动,只有上级号召,有关部门才闻风而动,没有长效机制。这折射出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认识及定位上存在缺陷。按理,这本是这些部门的应尽职责,这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
  2.2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财政支出极不相称从总量与增速上看,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总支出由1950年的2.74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766.3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3.94%,同期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支出由约3.84亿元增加到159.7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仅为9.64%,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平均增速低于对农业总支出平均增速4.30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国家财政支出总量由67.99亿元增加到2613.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0.59%。财政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平均增速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速0.95个百分点。运用Excel运算工具,前推周期7年的条件下,拟合财政支出曲线为y=54.60x,R2=0.9997财政的农业支出曲线为y=0.349x2-5.37x,R2=0.857财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曲线为乘幂式y=1.2336x1.0539,R2=0.7591。拟合曲线均有较高的置信度,由此可见,财政的农业支出政策效应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短期改善是相当明显的,从长期看,其它扰动因素的影响会抵消该政策效应。
  2.3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城市相比存在巨大的反差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的增幅大大低于对城市的同种支出增幅。如从1952年到1998年,全国城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从22.50万人增加到281.90万人,年均增长35.98%,每万人拥有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从27.14人增加到91.57人,净增加64.43人;而同期全国农村该指标仅从46.50万人增加到160.50万人,年均仅增长2.67%,每万人拥有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仅从9.35人增加到17.07人,仅净增加7.72人。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幅亦大大低于对城市的同种支出增幅。如1987年,国家财政对全社会的社会福利费开支为9.04亿元,农村仅占28.32%,而城市为71.68%;从1952到1987年,国家财政对全社会的社会福利费开支年均增长29.90%,而农村仅增长25.10%,低于城市4.80个百分点。从人均意义上看,农村则更低。
  2.4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支出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距如从2004年地区投资看,东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7866亿元、2307亿元和1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6.10%和5.10%。东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50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2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1.30个百分点[1]。
  2.5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从总量上看仍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的和谐;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大行其道,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严重困扰着农民。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在农村的严重缺位。